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坝农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平坝农业

分类:【中国民俗】

平坝农业虽都处在平坝,但因所处经纬度和气候的不同,又可分为温带平坝农业和亚热带平坝农业。

温带平坝农业(白族)温带平坝农业,以汉族和白族最具代表性。汉族大体保持了原有的农业习俗,与内地汉族大致相同,因此,这里仅以白族为例。

白族的农业分为大春作物和小春作物。大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少量包谷和黄豆。小春主要种植小麦、油菜、蚕豆。因为白族主食大米,是水稻民族,所以特别重视水稻的栽培。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水稻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8.8%,产量却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多。水稻的丰歉,决定着一年的生活状况。因此,白族的农业生产习俗,主要围绕着水稻的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农事活动。小春农业生产也有一些农事习俗,但非常之少,这里就不再介绍。

白族的水稻农事习俗,主要有:

(1)撒秧。白语叫“桑宗”,意为撒种。撒秧一般选在惊蛰或春分节令期间的吉日良辰。撒秧前,要放上水,经过几次翻锄,平整好泥土,在秧田的入水口竖一块草皮,白语称之为“紫背”,意为“秧板”,即秧田的样板,希望秧苗像“紫背”一样长得又绿又壮。撒种这天早上,要在祖先灵位、灶君位、大门两侧点上红香,磕头祈祷,希望祖先、灶君、门神保佑秧苗长得好。另外,在背谷种的背箩里要放一只斗,斗内装满谷种,点上红香,插上几枝金香花或桃花。出门前,要给谷种“打醋炭”,即把烧红的石块、铁块放在木瓢里,放上艾蒿和香柏,突然加上醋和水,用散发的香气熏谷种,以示为谷种驱除污秽。到了秧田,把金香花或桃花插在“紫背”上,点上大红香,边磕头边念祷:“希望一子落地,万子归仓。”拜毕,开始撒秧。近些年来,由于年年用优良品种,普遍用塑料薄膜育秧,秧苗长得又快又好,撒秧时,除在祖先灵位、灶君位、大门两侧及“紫背”点红香外,其他仪式已完全取消。

(2)接水。白语叫“加需”。撒秧结束后,村里的老妇要带上香烛等祭品,成群结队到龙王庙或本主庙(许多本主既是本主又是龙王)敬香,祈祷龙王或本主施水,让雨水调和,水稻丰收。沿路每遇沟渠流水,要采野花撒入流水,让花朵顺水漂流。男人们则全体出动,挖沟修渠,清理河道,以便让水流畅通无阻。

(3)水局。白语叫“需真”,直译为“水的主人”,意思是主管水的人。汉语通称“水局”。洱源县一带栽插时主管水利的民间临时组织。其成员由村里德高望重、熟悉生产的三五位长者组成,栽插开始时成立,栽插结束即解散。其职能,对外与同一水源的村寨分水;对内负责派人把守各重要水口,指挥泡田的顺序。每亩收取一定的水费,一部分作为水局人员的伙食开销,余下的作为“关秧门”仪式的经费。水费开支情况,关秧门时要向全村公布。

(4)开秧门。白语叫“汪富等”,意为栽秧的头一天。有“秧羸”的村、巷,一般由“秧官”开秧门。没有“秧羸”的村、巷,由家庭富裕并有威望的人家开秧门。开秧门后,各家各户方才开始栽插。开秧门要选好日子。开秧门这天特别热闹,田头有“秧旗”随风飘扬,田埂上的吹打乐队,一会儿吹奏白族优美高亢的唢呐曲,一会儿表演白族的民间戏剧“吹吹腔”。插秧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的盛装,随着唢呐曲或锣鼓点子的节奏进行栽插。中午,主人要招待丰盛的午餐。洱源县、剑川县等地,开秧门主要是举行盛大的对歌。对歌由三弦伴奏,边栽秧边对歌。据传,歌越唱得多,水稻就越丰收,所以开秧门的对歌最为热闹。

(5)秧花。白语叫“紫忽”。秧苗主脉有白色花纹者,称为“秧花”。人们认为秧花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拔秧时如拔出秧花,人们就把它放在秧把的正中,在秧把上打上记号。栽秧时,谁得到了秧花,表示谁得到了吉祥、幸福,谁就要用乳扇(用牛奶做的一种食品)、糖果、烟、瓜子等请客,以示庆贺。

(6)关秧门。某农户水田栽完的最后一天,叫“关秧门”。这天,主人要在田头点上大红香,以祈求田公地母保佑水稻丰收。中午,主人要招待丰盛的午餐。午后田间休息时,要招待炒豆、水果。栽完后,被请来帮助栽秧者要抓住主人,七手八脚地为主人洗脚,意思是你的秧已顺利栽完,把脚洗得干干净净,可以去休息了。当然也包含栽秧暂告一段落,大家一起逗趣,高兴高兴。

(7)农家乐。又叫“献水”。白语叫“散紫”,在全村栽秧结束时举行。人们认为栽插之所以能顺利进行,是因为龙王施水,本主保佑。“散紫”即解散“秧羸”,向龙王、本主表示谢恩。栽插结束后,以“秧羸”或村寨、巷里为单位,约定日期,到龙王庙或本主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示欢庆栽插的顺利完成。

(8)保苗会。火把节的别称。火把节起源于火崇拜,后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往后又融入了水稻农业的内容,故又叫“保苗会”。此节日与水稻农业有关的内容,一是“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

。农民持松明火把,占卜岁之丰凶,明则丰,暗则凶;二是于火把节之夜,列队持火把绕田,以灭害虫,并为水稻驱邪。现农民普遍施用农药,水稻病虫害大都能消灭,持火把绕田,成为节日期间娱乐的内容。

舂米尝新

(9)尝新。即吃新谷。稻谷成熟后,各家各户要到田里割回一些新谷,舂成新米,做丰盛的晚餐。饭前,先要到田头祭田公地母,再祭灶君和祖先。据说,谷种是狗带给人的,所以先要给狗吃,然后人再进餐。

亚热带平坝农业(傣族)傣族的农业,是亚热带平坝农业的典型。据历史记载,傣族在两千多年前就从事稻作生产,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西南夷风土记》中说:“五谷惟树稻,余皆少种。”至今,水稻农业仍是傣族的主要产业。

傣族主食大米,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整个傣族地区,水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其中,德宏州的水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西双版纳州占60%左右。因傣族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其农业习俗也比较突出地集中于水稻生产。

(1)犁田。据历史记载,早在唐代,傣族农业生产就已进行犁耕,使用畜力耕田。直到现在都普遍使用牛耕,牛耕多用“二牛三夫”,也有用一人牵牛一人扶犁的“一牛二夫”。耙田普遍为一牛一耙或一牛二耙。过去种田都不施肥,叫种“卫生田”。傣族禁忌用人粪,认为用人粪种出的粮食去祭佛,会触犯“神灵”。现已改变种“卫生田”的旧习,普遍施农家肥和化肥,但仍忌用人粪。犁田的“三夫”、“二夫”都是男人。傣族认为妇女犁田会“遭雷劈”、“牛会哭”、“庄稼长不好”。

(2)节令。傣族多处于亚热带地区,但各地气候亦有差异,故各地种植、收割水稻的时间也不同,西双版纳为傣历九月(傣历减去3个月,即为公元纪年)播种,十月插秧,十二月下旬或次年一月割谷。德宏州为立夏栽秧,立秋薅秧,秋分割谷。

(3)水利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双版纳的宣慰使署设有水利总管“召弄帕萨”,各勐设有水利总管“板闷弄”(正水利监)和“板闷囡”(副水利监),各村寨设有“板闷曼”(管水员),负责按寨按户分配水量。为精确地处理水的渗透数量,各村寨的管水员都有一个木质圆锥形的分水器,按照度数给水。“每年傣历五六月修理水沟一次,完工后用猪、鸡祭水神,举行‘开水’仪式。同时进行对各村寨修理水沟的工程检查,从水头寨放下一筏子,筏上放着黄布,‘板闷’敲着锣随着筏子顺流

而下,在哪里搁浅或遇阻拦,就责令该段所属寨负责修整,还要加以处罚。筏子流到水尾寨后,把黄布取下,拿到水头寨去祭白塔。”

在德宏州,水的分配由几位有威望的老人组成协商小组,妥善安排全寨的水的发放灌溉,不让“水头田”占肥,也不让“水尾田”吃亏,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让各户满意。如遇有偷水者,由寨里头人和管水员对其批评或处罚。

(4)撒种。各地傣族地区气候不同,撒种的时间也不同。西双版纳农历六月撒种,德宏州立夏撒种,新平县傣族腊月撒早稻,正月撒晚稻。西双版纳撒种时要唱如下的歌:“不进山打猎了,不下河捞鱼了,水池边,人欢闹,家家忙泡新谷种。谷种要选好,割谷先选种,藏在新箩里,防止老鼠吃。种子要泡透,最好泡三天,抬出深水处,支在鱼塘边,两天就发芽,就可以撒种。”通过仪式歌,传播选种、育种的知识。从撒种开始,要过“关门节”(从傣历九月十五开始)。在此期间,村民一般不外出,不盖新房,不举行婚礼,除定期拜佛外,要集中精力从事水稻生产。三个月后,于傣历十二月十五举行“开门节”庆典,从此,村民方可外出、举办婚礼、建盖新房。这两个节原为佛教节日,但佛教活动也以水稻生产为中心进行,可见水稻生产的重要性。

(5)农忙互助方式。农忙季节,农村普遍以换工互助方式来协调劳动力。西双版纳过去多实行原始互助。一种是亲友邻里之间的原始互助。这种互助不计报酬,劳力缺乏者,仅以礼品补偿。另一种是村寨之间的互助。这种互助,由村寨头人主持,以男工换男工,女工换女工。德宏州一般是以工换工,劳动力不足的,补给实物或现金。现在,各地除以工换工外,多以天计算,以现金作为报酬雇工。

(6)收割、储藏和叫谷魂。包括割稻、堆放、脱粒、入仓等工序。傣族有句俗话:“坝子黄,傣家狂。”这句话,把以种植稻谷为主的傣家人,眼见田野里稻谷一片金黄的狂喜心情表达得极为形象、生动。收割开始,男女老幼齐出动,互帮互助,热火朝天地进行繁忙的劳动。经过割谷、晒谷、堆谷、脱粒,把谷粒装入粮仓时,要举行叫谷魂仪式。人们认为,谷子本身有谷魂,主管稻谷的是谷神,粮食丰收靠的是他们的保佑,所以谷子储藏好后,要把他们从田野请回家里,保佑谷子颗粒无损。举行仪式,要念诵传统的《叫谷魂》、《祭谷神》词。

收割归来(刘青摄)

西双版纳的《叫谷魂》词:

冬天太阳红,天空很明朗。星星也来了,月亮也来了。谷魂啊!你是王;谷魂啊!你是主。千亩黄谷已归仓,千亩稻草已堆齐。谷魂啊!快回家;谷魂啊!快归仓。一粒谷胜过千两金,一粒谷胜过万挑银。生命靠着你,人类靠着你。你不要抛撒在大地,大地蚂蚁多;蚂蚁会吃魂,还有贪吃的麻雀和野鸟;天天在田边寻食,见谷就张口,专找谷魂吃。今天主人来,声声把你叫,带来鸡蛋黄,带来竹扁担,还有提箩和背箩。把你挑回寨,把你带回仓。新仓库篱笆围得严,风不透雨不淋。蚂蚁钻不进,老鼠进不来。你在仓库里,舒适又平安。待到明年新月时,你再到田里。打苞扬花,吐香争艳。回来吧!回来吧!别在野外淋雨,谷是王,谷是主,回来了!回来了!撒撒撒。德宏《祭谷魂》词:

我双手举竹碟,我低头顶供品,要献给人类的依存者,献给伟大的谷神。谷神啊!你创造了幸福的种子,创造了糯米饭米种子。每天清晨,都要向你跪拜。你的恩情胜过顶天柱,世界万物得到关照,人类生灵有了依赖。因为有了你,我们才有了吃的;因为有了你,我们才有了供品。请记上我们每天的虔诚祈祷,请记上我们每天的真心赕供,让它成为我们的功德吧!供品是我们的本分,积德是我们的心愿。只要哪一天能到达西天圣境,到达召西迦(传说中的善良天神),我们愿把人间最好的珍品寻找,献给善良的神。无论转世成人成鬼,都要接受经典的约束,都要信守礼仪道德。请诸神快来接供品,请诸神快来赐福。保佑我们安康,保佑我们平安,避免人间灾难,逃脱世上苦痛。忧愁快快消散,烦恼远远离开。可恶的九十六种疾病,从现在起离开村寨,离开善良的傣家人。三十三位天神啊!如果灾难无情地降临,我们就向苍天求告,希望你很快下凡来,来帮助我们解除苦痛。召阿里米帝亚佛主啊!你们什么时候来到人间?来看望人和万物生灵,来巡视这神奇的世界。愿我们的供品和功德,变成会飞的车,把我们带到极乐世界。永久生活在那里,永久享受到快乐,好?好?。

亚热带“立体”农业(哈尼族)哈尼族的农业,也属亚热带农业,但也是独特的“立体”农业。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滇南的红河、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山区和半山区。说哈尼族的农业是亚热带农业,只是从总体上而言,实际上,这里最低海拔仅150米,最高达2000余米,有炎热的河谷气候,有半山区的温热气候,有1500米以上的温凉气候,是一种立体气候。哈尼族根据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壤,依山开田,种植水稻,创造出了环绕大山的梯田水稻农业。如果是栽秧季节,层层梯田从山脚直到山巅,田里放满了山泉,身着盛装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边对歌边你追我赶地栽插,一眼望去,简直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如果是稻谷飘香的季节,不同海拔地带种植的不同品种的成熟的稻谷,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犹如重笔涂抹的色彩斑斓的油画。哈尼族的这种梯田水稻农业,既不同于汉、白等族的温带平坝水稻农业,也不同于傣族的亚热带水稻农业,是哈尼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所创造的独特的水稻农业。

哈尼族的农业习俗,主要是围绕水稻农耕生产而形成的。

(1)历事历法。哈尼族的历法,是按天象、物候,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总结出来的。每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月份、季节的特征及与农事的关系,具体描述如下:“一、二月,草木发芽,微风中夹带暖意,万物恢复生机,燕子上房檐做窝,天神使者告诉人们即可祭寨神,准备春耕;三月,哈尼语称‘扩达’的红嘴鸟、‘托姑’红头绿鸟、野鸡、布谷鸟鸣叫,麂子嘶吼,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即可撒秧备耕;四月,长尾斑鸠叫唤,攀枝花果炸裂出棉,金丝竹、野苦竹破土发

芽,预示即到栽秧时节;五、六月,大量的野外草虫嚷叫,草木茂盛,即可薅草锄地了;七月,哈尼族称‘担育’的虫满山遍野叫唤,告诉人们稻谷充浆,即可叫谷魂尝新了,该是准备秋收工具的时候了;八月,山果成熟,梯田变成金黄,稻谷低头召唤,可收谷入仓;九月,哈尼语称‘乌努’树开花,红叶树长出红花,预示即可打埂犁田休耕,说明哈尼族十月年快到了;十月,锥栗果成熟,预示哈尼族十月年就在眼前;十一、十二月,山风习习,道路上出现成堆的黑毛毛虫,落叶满地,天已入冬。”

哈尼族还把月份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编创了《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正月二月最忙,埂脚不光好好铲光,埂子不齐好好挖齐;铲埂脚要铲莫牛草,硬埂子要砍死伊萨草主根。……哈尼三月农忙到,秧苗要换位,大田秧苗上丘换下丘。三月过完四月到,先栽大春顶打包,晚栽小春叶拖地,快到秧田薅草留谷秧。……五月到,埂壁不净好好铲干净,田埂不齐好好打整齐。……六月到,米浩浩拍(大地关门),哈尼要过欢乐的程(苦)扎扎节,程扎扎节荡秋千,秋千安在寨门秋房旁。……七月到,右手拿着背谷箩,左手拿着头顶的背索,带上锯镰,选好三晚掐谷穗,择好三日割新谷……八月到,找齐三种三样东西,找够三种三样农具;阿妹割谷像招手,阿哥打下金黄的谷粒。……九月到,谷子收回家,睡在毛竹篾箩上。……十月到,男人犁田在十月,犁田不能过十月,若是犁田过十月,向下犁不断野慈姑根,向上犁不死荸荠根,犁田再多不值钱。”

(2)开挖梯田。哈尼族有上千年开发山地的生产经验,所开梯田,坚实、适用,有利于水稻的种植。每年从冬天到春天,是开挖梯田的季节。开挖梯田,要对地貌、土壤、水源、日照等情况有较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动工。开挖梯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地貌、土壤、水源、日照均佳的山地,一次性直接开挖成水稻田;另一种是对地质、土壤没有充分把握的山地,则先开成旱地,等种几季旱地作物后,再改为水稻田。所开梯田,大者可达数亩,小者仅几厘,最小的只有“牛滚塘”那么大。所开梯田,虽然大小不等,奇形怪状,但却条块分明,错落有致,宛如有意所为,适用美观。

(3)民约水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山地水稻农业,尤其如此。为了合理用水,协调农户之间的关系,哈尼族形成了一种名叫“欧头头”的民约水规,即根据某一泉水或沟渠所能灌溉的田亩面积的多少,经众田主协商,规定每份田应用多少水,按沟水流经的先后顺序,在田与沟的分界处设上一横木条,在横木上刻上该田应用的水量,让水自行流进田里。这种民约水规,已成哈尼族的传统风尚,代代相传,人人自觉遵守,任何人都不会自行扩大木刻水量或自行扒水。

(4)敬重水牛。梯田的犁耕,靠的是水牛。水牛是梯田水稻农业的重要劳动力。在哈尼族的神话中,天神摩咪造出了天地、日月和人间万物,但天地不正,日月不明。天神用水牛血补天,正了天地;用水牛眼做日月,用水牛牙做星星,日月从此才亮,天上才有了星星。天神还用水牛毛变成了稻谷、棉花、荞子,世上才有五谷。因此,在哈尼族的观念中,水牛既是重要的劳动力,又是神牛,人们对水牛非常敬重,禁吃水牛肉,并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名为“纽南南”,即水牛节。“纽”即水牛,“南”即歇气、休息之意。因水牛而得节,足见水牛之重要和神圣。水牛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用公鸡和紫色糯米饭(据说紫色能去除劳累、烦恼和野气)作祭品,先祭祖先,然后用鸡肉、鸡汤拌糯米饭喂水牛,边喂边为水牛祝祷。

母水牛产仔,要给母水牛吃腌肥肉和红糖,到山上割鲜嫩的青草做饲料。如遇天气寒冷,要用旧棉絮为母水牛包裹牛身,不让母水牛受寒。

(5)祭秧田、开秧门和关秧门。在育秧和栽秧之前,哈尼族要举行集体性的祭祀活动。祭祀由村寨长老主持,各户男性家长参加。育秧前的祭秧田仪式,一般在入春后的属牛日。祭秧田这天,各家先用染红的鸡蛋、染黄的米饭祭祖灵。第二天,各家带上祭祖的供品,由村寨长老带领,到田边祭田神。到了田边,村寨长老在田中挖三个坑,在坑中撒几粒谷种,并在秧田的排水口处和田中立上竹竿或蒿枝秆,即立田神,进行祭祀后,各家各户就可开始育秧。开秧门,哈尼语叫“卡俄朋”。栽秧前,由村寨长老带领全寨男性家长到田边,也是在田的排水口处立上竹竿或蒿枝秆作为田神,用染红的鸡蛋、染黄的米饭等供品进行祭奠后,村寨长老在田中栽上三丛秧,各家各户就可以开始栽秧了。各户栽插结束时,栽到入水口处,在入水口处插上三丛秧,以表示关秧门。

(6)叫谷魂。哈尼语叫“车拉枯”。农历七月间的属狗日进行。这天早上,要从自家的田中,挖回一丛五株或七株(须是单数)带根的黄谷。路上不能与任何人讲话。回到家,把黄谷放在宅边的菜地里。下午,把黄谷拿回家,把一部分谷穗挂在祭祖的地方,一部分搓下谷粒,爆为米花。然后杀鸡祭奠,表示已把谷魂接回家。

(7)尝新谷。哈尼语叫“卡奴抽扎”或“车收阿巴多”。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哈尼族家家户户要举行“喝新谷酒”(尝新节)仪式。当天,各户男家长从自家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而又颗大粒多的谷穗,用稻叶捆扎后倒挂在堂屋右方后山墙上部的一块篾笆边上,然后捋下谷粒百十粒,放在干锅里烘焙,待爆成米花,先给狗吃,然后全家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尝新,食剩部分放进酒瓶里泡酒。这天,要杀一只大肥鸡,肥鸡象征这一年的生活像鸡毛一样美丽丰厚。家里要备办丰盛的饭菜,请几位邻居的长者来做客,喝新谷酒。席间,客人要举杯唱酒歌:

像黄牛找到野火烧山后发出的青草,

我们幸福地喝上了喷香醉人的醇酒;

黄黄的竹筷夹黄鳝,花花的杯子盛满酒;

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待客人唱完酒歌,主人全家老小跟随客人举杯饮酒。尝新饭要吃得饱饱的。相传,“喝新谷酒”时喝得多,吃得饱,等到新谷上场时,仓库里就会有吃不完的陈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