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民文化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平民文化特征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地区的平民文化既有其他地域移民带来的文化,也有少数民族在融合过程中渗入的文化。因此,巴蜀的平民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平民文化历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所以在历史资料中较少有记载。但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还能充分看到平民文化的诸种表现。巴蜀平民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上的尖刻性,生活上的散漫性和消费上的低廉性。 平民文化的尖刻性在四川方言中有最明显的表现。四川方言在对问题的描叙和遣词造句上有独特的幽默感和尖刻性,善于用歇后语表现这种特性。例如,四川方言中的两个字“烧”、“烫”不仅有通常的词义,还有“欺骗”、“敲诈”的意义。所以四川方言中常有“烧人”,“烫人”的说法,意思是:“欺骗人”、“敲诈人”。由此而产生的一条歇后语是:“火葬场开后门――专烧熟人。”这是形容欺骗熟人的现象。又如在四川的新闻报导中,记者描述了火锅的美味,服务的周到之后说,不但火锅烫,价钱也“烫”。用一个“烫”字,既反映了四川火锅的特点,也反映了火锅店主的敲诈行为。这不能不说是四川方言尖刻性的表现。 这种尖刻的四川方言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这就是四川的谐剧和方言诗朗诵。谐剧虽然与中原地区的独角戏非常相似,主要是以讽刺为主的表演形式,而且是由一个人表演多种角色,但谐剧更注重语言的幽默感和尖刻性,用四川方言充分体现个人的特性。人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到四川方言的尖刻性。 平民文化的散漫性则集中表现于生活习惯上。一般来讲,散漫性是农业社会的共同特征。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为了在农忙季节适时地完成生产任务,各个家庭势必要蓄备大量的劳动力。在农忙时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季节一过,大量的劳动力处于休闲状态,显现出慢节奏、散漫的生活方式,巴蜀地区这种生活方式更显著。香市、药市这类带有娱乐性质的贸易活动,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散漫的生活方式。至今四川农村“赶场”之风依然盛行,而大多数人赶场既不是为卖产品,也不是为买用品,仅仅是为了消闲。通过赶场听点消息,碰到熟人在一起“摆龙门阵”,以此得到消遣,这几乎成了巴蜀居民的习惯。 最能体现巴蜀平民散漫性的活动莫过于坐茶馆了。巴蜀茶馆的设施简陋,没有富丽堂皇的摆设。在这里,似乎任何行为都是恰当的,没有任何“绅士风度”的要求。而且在茶馆中喝茶的茶客,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并不是喝茶,这和岭南一带喝功夫茶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茶客是借喝茶为名,天南海北的闲聊。因而,对茶味的要求并不十分重视。这种现象常令人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俗话。所以,巴蜀茶馆经常是各种四川曲艺的表演场地。四川的扬琴、车灯、说书在巴蜀茶馆中经常可见。毫不夸张地说,巴蜀的“龙门阵”文化就是在茶馆中发展起来的。巴蜀居民把闲聊称之为“摆龙门阵”,就是说,闲聊的内容真真假假,往往使人分辨不清,犹如走进了龙门阵一样。也有人将其称为“冲壳子”,言中虽有其形,并无其实。近来也有人称之为“扯蚂蚁”,言其多而小,但并无实际意义。总之,茶馆中的闲聊只是消息的传播,其中杂有许多奇闻怪想,难于使人认真对待,只是为了消遣。 平民文化的低廉性则集中体现在消费上。虽然巴蜀文化的奢侈之风盛行,但这种奢侈却并不表现为平民生活开支的大手大脚。相反,在每一项开支上却是十分节俭,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观念。没有认识到这种低廉性,就没有全面认识巴蜀文化。 单项开支的低廉,一方面是因为巴蜀地区的物产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因而能维持较低的物价。另一方面是许多消费属于享乐型,而非生存型,没有低廉的价格不足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巴蜀小吃,正是通过低价来吸引平民消费者。巴蜀小吃虽然每份量小,但价格较低,加之口味具有刺激性,虽然吃不饱,但花钱也不多。许多人往往抵挡不住价格和口味的诱惑而参加到消费者的行列中。例如,巴蜀的肺片,原多为肩挑小贩沿街叫卖。卖时以片计价。这种方式到50年代还保持着原风貌。小贩手持铜钱,每吃一片则在旁边放一枚铜钱。吃完后,按铜钱个数算账。当时,每片的价格是2分到5分钱。这主要是以孩子为出售对象,但成人也有抵挡不住诱惑而买的。在大街之上,这种吃法似乎有辱斯文,因而成人买时,必顾左右,看有没有熟人经过。于是人们戏称这种肺片为“两头望”。购买者的心态和形象十分生动地描绘出来。 至于花几角钱的茶资就可以在茶馆坐上一天,漫无边际的“冲壳子”,则更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而巴蜀茶馆往往清晨开门,就有茶客来喝茶,寻求知音,直到入夜很久,尚有茶客恋恋不舍。这种花费不大,又能满足人们心理的消费方式,颇得四川人的欢迎。正是这种低廉消费,促使人们的消费次数增多。 消费的低廉性自然就会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细算。虽然从长远看或从总体看,奢侈性开支的比例不小,数额也较大。但追求每项开支的低廉,斤斤计较每笔开支数额,却成为一种精明的标志。至今尚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买卖双方为一分钱之差,讨价还价。这既因为巴蜀地区的物价低廉,几分钱都有一定购买力,使人计较价格;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影响,使人感到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反映了个人的精明程度。因而,在购买中斤斤计较就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并非巴蜀地区所独有,却是巴蜀文化中所常见的行为。特别是在平民行为中则更为常见。 如果说,消费文化是巴蜀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表现在大型活动如礼仪形式之中;那么平民文化则是细微结构的特征,表现在巴蜀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在具体的文化现象中,很难将这些文化特征截然分开。因为每个文化现象都是多种特征的综合产物。例如,在巴蜀饮食文化中,既有中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正统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共同性,又有消费文化和平民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奢侈性和低廉性。因而将巴蜀文化的各种特征的综合观点看待巴蜀文化现象,是我们认识这种地域文化的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