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年节家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年节家祭分类:【中国民俗】 除了清明、冬至之外,一年当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祭祀家神祖先,如中元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岁末的时候。这些时候的祭祀是年节祭祀。 中元节就是人们俗称的“鬼节”。这一天举行的是分散性的家祭,即以小家庭为主的祭祀,各家各户自备物品敬神祭祖。一般是在晚饭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钱按五服之内已故先辈的情况,大致分好成堆。有的还加有金、银箔纸做成的金、银元宝。每一堆纸钱上用纸条写着“某某公”、“某某夫人”、“冥中享用”等字样。有的地方用的纸条是红色的。随后,在家内焚烧掉这些纸钱元宝,相当于把钱送到冥间亲人处,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也有钱用,可以过得比较舒适,不会挨饿受冻。人们还会在屋外选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多是三岔路口,烧一堆纸钱,以供孤魂野鬼享用。 在过五月五端午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先祖神灵们也受到祭祀。初五那天,在家宴之前,人们要拿出三牲、粽子、酒等在屋内祭神敬祖。中秋时,亲友们相互“送节”,馈赠月饼酒肉等礼品,也要摆出肴馔祭祖。而中秋时的家祭便是古时的秋祭了。 祭祖堂(任春才摄) 岁末祭祖是每家必不可少的大事。在江西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居住的吴姓家族沿袭下来的岁末家祭习俗较为完整。当地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小年这一天,要到晚饭前才正式进行祭祀。但从早饭时间起,人们就不停地做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当天各屋都要在自家神坛香案前搭起方桌,并系上桌帷。吃早饭前,各家盛好年饭,另用两只同等大小的碗盛满新蒸米饭。然后将它们合拢压紧,再拿开上面的碗,就形成了用碗盛的满满的圆锥形的饭堆了。将事先准备好的红色剪纸贴上,一般都是“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等吉祥话语和图案。随后点亮用以供奉的神灯,燃起香烛,并且放一挂小鞭炮。早饭后,开始在屋内外贴叫做“岁钱”的长方形红色剪纸,也多为吉祥图案。像大门、门楣、神坛、房门、畜舍、畜栏、床、柜、桌、箱等等都是贴这类剪纸的地方。晚饭前,摆上肉、鱼、酒和水果等祭品,再点上神灯和香烛,开始祭祀祖先。其后,还要带着这些香烛供品到神庙中去敬神。直到祭祀结束之后,才开始吃年夜饭。大年除夕夜的家神祭祀礼仪更为隆重。香烟缭绕,灯烛明亮,年饭是用木甄装出来的。与小年夜年饭不同的还有它用的是红米。在木甄盒面上贴着有“招财进宝”或“宝金万两”联体字样的红纸。供品异常丰盛。贴了剪纸的猪头、肉块、全鸡、全鱼,装了一盘又一盘。在茶酒之外,还特别准备了火盆和暖火炉,放在供桌下头。向其中撒入一撮盐,就会响起噼噼剥剥的声音,时断时续,当地人相信这样可以驱邪除祟。全家还要对着祖先的神位按大小依次跪拜行礼,并鸣放喜炮。之后,供品还要送到神庙中去祭奉一番,只有等到供品从神庙中取回后,全家才能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其余各地只是在供品的种类上有所不同,再就是更为简化了的拜祭程式。大多都会焚香点烛,放鞭炮,烧纸钱,摆上茶、酒、饭、肉等供品,全家老少依次作揖或跪拜行礼。 祭祖仪式(任春才摄) 在众多的年节祭祀当中,春冬祭和中元节的家祭是专设节日用以祭祀先人的,所以以祭祀活动为主。而在岁末、端午和中秋等时候,对祖先的祭祀多是出于一种礼仪习惯。其中节日的色彩重于祭祀,祭祀其实成为家庭节日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