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年节祭祀与信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年节祭祀与信仰分类:【中国民俗】 年节的起源与天帝信仰有关,甘肃民间与全国一样,相传有个叫“年”的怪兽来到人间残害生灵,吓得人们呼天叫地。这喊声惊动了天帝。天帝睁天眼看到了人间惨景。于是派天使到人间让人们每到“年”兽来时,放爆竹、贴门神、挂桃符,扮演天神驱逐“年”兽。果然灵验,人们为了感谢天帝给人间降妖除怪,于是在年节祭天成为首要信仰及仪式。它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对灾祸的畏惧。在历史上,年节祭祀之最隆重者为腊祭。 天水伏羲庙正月十六祭祀场景(瞿士凯摄) 腊祭的信仰极多。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是用“腊八粥”供佛,通过庆贺佛祖成佛以表达对佛的敬仰,并达到神与人的相通。佛祖既在西天又在人们的心中。甘肃农村有谚云:“佛祖心头坐,人神一家亲。”其实“腊祭”起源甚古,史载,夏之“嘉平”,殷之“祀”,周之“大蜡”,皆是祭祀神灵的仪式。这些仪式保留了先民讨好百神以期与其同乐的原始遗风。祭法有燔柴祭、灯祭,均属火祭的范畴。后来在《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大宗。”都有祭祀天帝之意,希望恩赐百物而用之。到秦汉,秦人先祖也是指被神化了的人格神,因而腊祭的要务更在于祀神,祭祖。到唐宋,甘肃民间于腊日,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开始进行祀神、祭祖、驱疫等古老的宗教活动。 秦汉前之腊祭,是人们通过祭祀以求达到天人交际的目的,到唐宋时的腊祭,通过扮演天神活动,使天神直接涉足于人间,成为人们的保护神和代言人。吃“腊八粥”包含着民间祈求丰收的意义。谚语说的“腊鼓鸣,春草生”,强调了腊月最初是作为小小节令出现的,每当这一月,北方冰雪虽未消融,但已近春风解冻之时,农民辛劳一年,在这岁终日子里,必然以各种娱乐形式来庆贺一年来的劳动果实,也会以各种娱乐的形式预测,期待来年五谷丰登。传说古代的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小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蒸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红糖、葡萄作染的食物,所以除供佛成佛之意义外,也含劳动者享受劳动果实的积极意义。甘肃的腊八节还有破冰观丰年的习俗,都说明腊八节是以敬神供佛为主,而辅之庆丰收的意义。 据甘肃许多县志载:陇民于正月初一祭天于天井神石,摆供桌献年节食品,祈祷苍天佑全家康乐,连续三日香火不断于庭院。凡出入亲朋,皆先拜天公,以此代为腊祭,实为大谬,想已约定俗成,不可违矣!民间谓天井石为天爷石,俗传,正月初一,天爷临每家庭院,站于天井石上,巡视民间,故百姓趁机以讨天公之好,祈求福瑞。 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是人们祭灶神的日子,甘肃村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因为,灶神把人间的苦乐、祸福、善恶带给天帝,而把天帝的意志、愿望和吉祥带回人间。主祭人多是男性,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甘肃一些村民的灶神是一女性神,一些灶神却是一男一女,似为夫妻的象征。因而亦有女人祭灶神的。甘肃村民视灶神为天使,是人们与天神交往的代言人。人们确信祭灶可以达到与天爷的沟通。祭灶送灶神,献盘(献饼)一对、糖鸡、糖狗一碟,焚烧香表一道,并附有祝颂之辞。 老百姓认为,从除夕到正月十六日,上至天公下至土地爷,一个个都到人间视察,并参与人间娱乐,这期间的一切民俗活动都与众神信仰相关,拜年实质上是拜众神。 腊月三十日夜,甘肃民间认为通过守岁可以得到财神的恩赐,传说是夜,天门大开,金银财宝倾天而泻。是夜亦可与祖灵团聚,亲人亡灵都回故里探亲。正月初一人们进行各种大祭,传说这天,百神来每家每户巡视,于是人们把最好吃的酒菜敬献给他们,以谢神恩。老人们为了能和神拉家常,在院子角落凡见物就磕头烧香,向神说祝颂之辞。贴门神是对秦琼与尉迟敬德两位大将军的信仰,据说,将其像贴于门上,可防鬼魔入侵。在兰州贴春联颇有讲究,商号、居户多用红纸,寺观用黄纸,而祭灶君用绿纸,但丧家三年内,不用红纸,只用蓝纸,白粉写成春联。 在兰州初一至初三早、晚点灯、蜡,白天燃香不断,谓之“续香”。祖先灵位前必供献食品。初一,不许妇女出大门,忌冲财神、喜神,不打扫房屋,不向门外泼水,以防扫掉、泼掉财帛。这天绝不能说不吉祥的话,忌说“没”、“完”、“光”、“穷”。 正月初二拜年时,居丧者免。初五“送穷”日,妇女忌用针线。初七点面人,讨顺心。初八赶集烧香,求仙人赐福。正月初九,祭天公,设猪头于供桌,谓“天之生日”。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甘肃民间要祭地方神。天水一带祭伏羲女娲;庆阳一带祭公刘;平凉一带祭西王母和东王公;兰州一带祭城隍;定西一带祭凤仙;河西一带祭百神。兰州正月十六日为“游百病日”,许多士庶出门往北行走,俗传此日出门可消百病,居户将年代久远的“神主”在门外焚烧,叫送“先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