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汉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东汉乐分类:【地域文化】 广东汉乐是广东省主要的一种地方音乐。 广东汉乐曾有多种称谓。如:“中州音乐”、“中州古调”、“中州古韵”、“中州元音”(以上多见于手抄工尺乐谱的封面题款)、“国乐”(始于清末)、“外江弦”、“客家音乐”、“汉乐”、“汉调”、“民间音乐”和“汉调音乐”(始于1927年大埔籍人钱热储著文)。另外,根据乐曲、乐器、演奏和活动方式等的不同,又分别有“丝弦乐”、“儒乐”、“清乐”、“和弦索”、“中军班”、“锣鼓吹”、“八音”等不同名称。1962年,“羊城音乐花会”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主要流传于粤东地区,以大埔为最。明嘉靖大埔县志谓:“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清大埔县志称“家诵户弦”。那时,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弦馆(间),晚清至抗战前,全县有近百个“笛馆”(即“中军班”。客家人称唢呐为“笛”,称笛子为“箫”)。所以,大埔有“汉乐之乡”的称谓。此外,在粤北、赣南、闽西、闽南和台、港、澳地区,以及国外(特别是东南亚)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广东汉乐也有流传。 广东汉乐源于中原(河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古曲。它随客家先民南迁,已有1000多年。在闽、粤、赣边区扎根下来,也有六七百年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原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从而形成广东汉乐。闽、粤、赣边区是个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交通条件封闭等因素,使广东汉乐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的曲目和演奏形式。至今,中州古乐风韵犹存,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乐种。 广东汉乐主要有“儒乐”和“中军班”两大类。 “儒乐”即“儒家音乐”,是一种“雅乐”(原指一种宫廷音乐,后来,包括符合士大夫口味的音乐,统称“雅乐”),以丝竹乐器演奏。乐器可多可少,通常用头弦(叫“吊圭子”)领奏,其他合奏乐器有笛子、笙、提胡、洋琴、三弦、椰胡、琵琶等;打击乐器只用木板击拍,或加碰铃。所以,又叫“丝弦乐”、“和弦索”等;也有只用筝、琵琶、椰胡三件乐器,俗称“筝琶胡三件头”,叫做“清乐”。“儒乐”是民间自娱性音乐,演奏者临时邀集,可多可少;也有组织乐社的,如晚清成立的汕头“以成社”、“公益社”,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大埔“同益国乐社”、“同艺国乐社”、“保定国乐社”、“儒乐轩”和广州“潮梅国乐社”等。海外也有这类音乐社,如新加坡的“星洲客属总会儒乐部”。 “中军班”又叫“八音班”。“中军班”一名不知源出何处,也许是因为它类似宫廷里的仪仗、祭祠性音乐形式的缘故吧。“八音班”一说源于古代乐器分类名称,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但它作为民间器乐乐种或演奏形式的名称,其他地方也有,如山西五台山一带有“八音会”,取乐器齐全之意,所用乐器与“中军班”大致相同,不知两者是否有历史联系?此外,壮族有“隆林八音”,彝族有“八音乐队”,仡佬族的八音乐队又叫“八仙”,多是以乐器件数为名。“中军班”是民间的吹打乐,主要是以吹打乐器演奏,唢呐主奏,笛子、笙、弦乐合奏,配以锣鼓等多种打击乐器,所以,又叫“锣鼓吹”、“鼓乐家”、“打八音”等。打击乐器有苏锣、小锣、碗锣、乳锣、钹、梆子、摇板等。各种打击乐器都有严格的音高标准,如苏锣定音为“5”、钹定音为“2”、乳锣定音为“3”等等,因而合奏起来声音和谐。“中军班”是民间职业性乐队,既演奏大调曲牌,也演奏唢呐吹牌、民间小调,还有汉剧清唱或唢呐模拟汉剧的唱腔、道白等。演奏者多为职业或半职业艺人,一班少则3人,多则20多人,受主家雇请,作为仪仗性乐队,在婚、丧、喜、庆等场合吹奏。清末民初,大埔负有盛名的“中军班”有茶阳王家将、三河郭家将、枫朗罗家将、双溪李家将等。每个班子除能演奏各种汉乐曲牌如《嫁好郎》、《饭后茶》、《拜伯公》、《朝天子》、《将军令》、《闹花堂》等之外,通常还能清唱汉剧,如《郭子仪拜寿》、《二进宫》、《五台会兄》、《昭君和番》、《贵妃醉酒》、《仕林祭塔》、《华容道》等上百出戏。有的可以连唱三天三晚,戏文也不重复。 广东汉乐既保留了古代中州汉乐的特点,又不同于古代中州汉乐。它南北兼收,宫廷音乐与民间小调并储。这一乐种最突出的特点是“古朴典雅”,它或秀丽流畅、轻清雅淡、抒情悦耳,或欢快、喜悦、热烈,或色彩浓重,庄严肃穆,但都不失古雅优美、朴实大方的特点。 广东汉乐曲目十分丰富,曾号称600首(套),但有一部分已经失传。在这些曲目中,有一些是粤东民间音乐,如小调、佛曲、汉剧吹唱、大锣鼓等,它们虽然不属于中州古乐,但是,经过“国乐社”、“中军班”的长期采用(有的还有所发展、变化),已成为广东汉乐的组成部分。广东汉乐曲目大体可分为典礼音乐、牌子曲、风俗小调、戏曲音乐和其他等五类。《广东汉乐三百首》 ① 收集整理保存了丝弦音乐《怀古》、《过江龙》、《百家春》、《出水莲》、《迎宾客》、《翠子登坛》、《画眉跳架》等共264首;中军班音乐《闹元宵》、《小开门》、《暖煲茶》、《卖杂货》等共39首。 1988年8月,“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于广州成立。次年11月,“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成立,并设“音乐厅”,定期开展乐事活动,和出版不定期专刊《汉乐研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