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库木吐拉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库木吐拉石窟

分类:【地域文化】

位于库车县西约30公里的木札特河东岸雀尔达格山上,已编号窟有112个,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窟群分南北两区。南区32个窟,散布在河口附近几条沟内,多残毁,完整的已不足10个窟,塑像壁画也仅在近年新发现的第20、21窟内有保存,有的还相当精美。除石窟外,在南区见有两处较大的地面寺院遗址。建筑在南端山坡上的乌什吐尔遗址,从残垣断壁看,由南院、北院和东跨院组成,各院落内遗存着密集的屋宇痕迹。与乌什吐尔遗址隔河相望的是夏哈吐尔遗址,现存有3―11米高的土墙及塔。有的学者根据夏哈吐尔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认为其即龟兹著名佛寺阿奢理贰伽蓝故址。北区80个窟,集中在距离南区北约3公里的一条大沟内外,损坏程度比南区小,完整的约有60个窟,塑像无存,保存壁画有32个窟,为主要的窟区。

库木吐拉石窟虽然在规模上不及克孜尔石窟,但文化内涵相当丰富,除较早开凿的一批龟兹风格窟外,并拥有一定数量的汉风窟和回鹘窟。这是龟兹石窟中的特有现象。龟兹风格窟主要分布在南区及北区沟口北侧,多为中心柱窟和穹窿顶的方形窟,大像窟和僧房窟很少。各类型窟之间也存在组合情况。另外,在一些窟内还见有“金砂寺”、“梵□□寺”之类的题名,清楚表明每组大概便是一所佛寺,龟兹石窟群大都在佛寺比较集中的地方。壁画内容及其布局是,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中脊多绘由日月神、金翅乌等组成的天相图,两边券腹部画面以菱格因缘故事为主,本生故事仅在最上一层,或最下一层,或上下两层绘出,显著减少。主室中心柱前除开龛塑坐佛像,龛外浮塑菱格状山峦外,有些则绘天主帝释与五髻乾达婆,采用塑绘结合手法,表现佛在摩揭陀国砝陀提山因陀罗石窟为天主帝释演说正法的场面。主室两侧壁绘说法图,一部分塑绘立佛列像。后室涅?内容仅见焚棺、八王争分舍利等,不少窟已被立佛列像、龟兹装供养人像所代替。千佛壁画明显增多,比较特殊的是个别中心柱窟主室和后室,几乎全部绘方格因缘故事,一壁绘几十上百幅,并在每格边框上又墨书龟兹文题释。方形窟穹窿顶多分隔成条幅状,内绘立佛和菩萨等,四壁满绘方格因缘故事,各幅之间以建筑物分隔,亦书写有龟兹文题释。近年新发现的南区第21窟右壁开龛塑释迦牟尼佛坐像,龛内两侧绘剑拔弩张的魔军,表现佛降魔成道的情景。这是龟兹石窟中唯一现存的采用塑绘结合手法表现佛教题材的实例。从上述情况看,库木吐拉石窟的龟兹风格窟,基本上属于克孜尔石窟的延续,接近克孜尔石窟的中晚期,修建时间约在公元5―8世纪前后。

库木吐拉石窟的汉风窟主要分布在北区沟口南侧,窟室形制与龟兹风,格窟无甚区别,壁画内容除立佛列像和千佛外,并绘出规模宏伟、构图复杂的观无量寿经变和药师经变等大幅经变画,常见的本生故事基本消失,涅?题材也很少出现,已明显转入大乘佛教系统,这是汉风窟壁画内容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些壁画不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唐代内地流行的佛教艺术的摹写,而且每幅画面皆有汉文墨书的榜题,具有汉晋以来内地绘画“左图右史”的传统。有的窟还直接绘出汉人顶礼膜拜的形象。这些汉风窟是否为文献上提到的汉寺,目前尚无法证实,但肯定与唐政府控制龟兹有关系,也许就是为满足居住在龟兹境内的汉官汉兵在宗教信仰上的需要而修建的,时间约在公元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末。

库木吐拉石窟的回鹘窟主要分布在北区沟内及山顶上,多为单独修建的小型方形窟,壁画多为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像和回鹘装供养人像,内容较简单,绘制也较粗放,反映出龟兹佛教已开始接近尾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回鹘窟内出现的榜题,都用汉文、回鹘文和龟兹文合壁书写,而未见公元9世纪以前回鹘民族曾经使用过的古突厥文,这既表明回鹘民族取代吐蕃控制龟兹后,在较长的时期中接受了内地佛教文化,通用龟兹文,而且告诉我们这些回鹘窟修建时间不会早到公元9世纪中叶之前。

综上所述,库木吐拉石窟虽然修建时间稍晚,但延续时间较长,是一处大小乘思想并存、龟兹与内地佛教艺术相媲美的石窟群,也是龟兹回鹘时期的重要佛教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