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应天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应天书院分类:【地域文化】 应天书院,也叫睢阳书院、南京书院,是北宋时建立在今商丘县城内西北隅的著名高等学府。因为商丘在古代曾称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升为南京,所以坐落在这里的书院也有多种名称。 (一)应天书院的建立
应天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人杨悫热心本地教育,在家里聚徒讲学,得到赵直将军的支持,使这所民间学校日益发展起来。他的学生戚同文在他死后继续兴学办教,并在赵直的支持下修建了学舍,广招生徒,遂使“清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 ① ,“远近学者皆归之” ② ,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为了选拔人才,实行开科取士。这时,戚同文所办的学校人才辈出,前后百余名学生,科举中第者竟达半数之多,其中的宗度、许襄、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等人,还成了台阁重臣。后来,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出自这所学校。 戚同文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他所创办的学校一度中断。至真宗即位初,应天府民曹诚出资300万,在戚同文学校旧址上起屋150间,聚书1500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后又聘请戚同文之孙戚舜主持校务,使复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曹诚请求将学校献给官府,应天府将此事上报朝廷,真宗大为嘉许,正式赐名“应天府书院”,并命曹诚为书院助教。从此,这所学校取得了官学的地位,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主管。 作为宋代地方学校来说,应天书院建立较早,所以,宋人曾说:“州郡置学始此”(《宋会要辑稿?崇儒》)。 (二)应天书院的进一步发展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大力聘请名师任教于应天书院。如他曾推荐大学问家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无所不学,学必通达”,“其名声著天下” ① 。在应天书院任教后,又出任了东京国子监直讲。 宋仁宗景钓二年(1035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给学田十顷,充作学校费用。这时,晏殊又请因母丧而退居睢阳(今商丘)的范仲淹执教。范仲淹来到府学,一面教授生徒,讲习艺文,一面自己刻苦学习,足不出庭户。后即出任秘阁校理,步步升迁。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朝廷又将应天府学升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更高于一般地方学校,而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的国子监互相辉映。至哲宗时,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出任应天知府,对书院学生亲加训导,又为应天书院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人才。 (三)应天书院的历史作用
应天书院在北宋一代,历久不衰。由于十分重视聘请名师,整饬校风,学校的声誉日隆,不但是中原一大学府,在全国也是知名的书院。从这里肄业出来的学生相继登科,人才辈出。北宋中期以后,各州郡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和应天书院的示范和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应天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戚同文、曹诚、晏殊、范仲淹、曾肇等人都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官府重视,民间热心,内行办校,名师讲授,遂使这所学校在宋代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