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庙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庙会

分类:【传统文化】

源于宗教祭祀的综合性经济文化节会。庙指祀神佛之房舍。《史记?封禅书》载:“而雍有日、月、参、辰……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百有余庙”。会指聚会。《尚书?禹贡》载:“?沮会同”。故庙会的基本含义为于祀神佛之房舍聚会。庙会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神佛崇拜的形成与发展;二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在我国,相传在唐尧时代就已为有功之人修建神庙,所谓天子行八蜡之祭,包括神农、后稷、田?、邮表?、猫虎、堤坊、水庸、昆虫。商代有请天下杂神之举。汉平帝时广为封神立庙,天下有大小神庙达一千七百个,其影响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再加上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要求广大信众定期抵庙,行祭叩拜。此外,相传在神农时代已经出现日中为市的交易活动。至汉代,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从这种意义上说,自汉代以后,开始了庙会形成过程。随着有关宗教的日益普及,宗教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宗教活动更固定化,规范化,宗教组织和制度日趋系统化,最终导致了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庙会,它是人神共欢的节日。千百年来,其久盛不衰,关键是庙会的综合性功能可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多重需要,即可以满足人们宗教信仰的需要、经济交流的需要、艺术审美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信息交流的需要等等。现代我国的经济文化节,有一部分就是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而来的。从庙会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庙会决不是单纯地发生在宗教活动场所或宗教活动场所附近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它是时间、地点、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这又是庙会区别集市和单纯的宗教节日的标志。集市场一般不包括宗教活动因素(指求神拜佛),而单纯的宗教节日往往不包括商品经济活动(指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可以说庙会集中了集市和单纯宗教节日的长处。首先,从时间来看,举办庙会的时间往往是神佛的生辰忌日或得道日及神佛重大活动纪念日。如:观音庙会往往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涅梁日)举行。可见,特定时间成为对崇拜对象确认的一种象征,通过对人与神的确认,又达到对人与人的确认。其次,从地点上看,先有庙才能有会,特别是在庙会的形成阶段和发展前期尤为如此,纵观庙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庙毁则会止的现象不胜枚举。对于那些将宗教色彩淡化殆尽的现代化“庙会”,可以视为是由庙会向集市的复归。再次,从庙会活动内容来看,其基本内容包括:拜神礼佛、布施祈祷、听戏购物、观光赏景、走亲访友等。经济活动只是庙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经济活动还受到宗教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交易时间和交易内容等。因此,庙会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将庙会划分为不同类型,以便进行全面透析。

“庙会”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又是北京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生活习俗。庙会最早源于古代的社祭,每当社祭,庙宇香客众多,从而就有商贩乘机来做买卖,年复一年就成了庙会。后来庙毁香沉,商贾照旧如云,渐渐与庙无关。北京庙会相传起于辽代,称为“上巳春游”。元代以城隍庙街庙会最为热闹。明代庙会兴起,清代有所发展,康熙年间报国寺庙会为全城之最大的市场。民国年间随商场建立,庙会渐渐冷落。近几年中北京的地坛等地方又兴起庙会,成为北京人春节期间最好的去处之一。但如今的庙会已完全成为赏戏、品味京城小吃等活动的场合。

庙会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商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民间集会,是各地寺庙在每年举行定期或大规模的祭祀仪典时伴随而来的商业贸易活动。这种贸易一般以各种食品和行香祭祀物品为主,在晚后也有其他商品在内交易。明清前后,福建各地著名的庙会有福州的城隍庙会、莆田湄洲岛的妈祖庙会、闽南青礁白礁的保生大帝庙会、东山关帝庙会和古田临水宫庙会、清流樊公会和崇安柴头会及蜡烛会等。明清至近代,福州民间庙会主要有城隍庙会、泰山庙会、王天君庙会等。福州城隍庙在今鼓屏路冶山上,旧时俗称“城隍顶”,由庙门到大殿,石阶百余级,宏伟宽阔,可供数千人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迎城隍的日期,而庙会从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就开始了,一连五天,十分热闹。福州东门外的泰山庙是福州最大的神庙之一,农历三月二十四、二十五日是迎泰山的日子。每逢是日,神庙举行各种祭祀、演戏酬神和庙会活动,同样人潮如涌。高跷、十番、评话、马上吹、花担、肩头驮、陆地行舟、台阁等酬神演出活动吸引了无数游人和香客,热闹非凡。王天君庙会在农历六月十六,这天山上非常热闹,小贩的摊位从山脚下一直排到天君殿。这些庙会的贸易活动吸引了许多人,成为商人赚钱的绝好机会。他们卖的东西除了民间传统食品、风味小吃、日常用品、木雕小神像和香箔等外,还有很多儿童玩具,如关刀、木剑、状元帽、花面壳、土人仔等。除此之外,各地大小庙宇每年不断举行的诸如观音诞、玉皇诞、盂兰盆会等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各种规模不等的庙会,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好机会。民国《崇安县新志》卷5载:“养鱼(集市),正月十八日,武夷宫赛会,鱼苗集中求市,养鱼者胥往购之。柴棍会,二月初六日,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坊售之,故名。五夫于正月二十七日行之。”清流的樊公会,“先期八月初,直隶、江浙、闽广各处客商,俱赍其土所有货物集于县中,至期各以财货互相贸易。四方人欲市货者,俱如期至会,至九月间方散”

。每逢庙会,各地民众纷纷前来推销自己的土特产品和购置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俗称“赶会”,此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然。

旧时城乡庙宇甚多,且广置庙产,起庙会(也称“神会”,为一方各姓联合所为)。每逢庙内供奉的菩萨生日,就杀猪宰鸡,燃香祭祀,附近的善男信女赶去烧香拜佛,称为“做会”。届时,各大村落,请班唱戏,迎神竞技,酬神谢恩,走亲串友,方圆数十里的民众都来赶庙会,热闹非常。各地商贩也都赶来,交流物资,销售土产,而地方上土豪劣绅则乘机开赌场,坐庄抽红,大发横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渐除去了不健康成分,而增加了文明因素,如变迎神赛会为文化体育活动。传统庙会主要有观音会、真君会、福主会、仙太会、花神会、罗公会、五显(华光)会等。庙会前夕及行进中,善男信女通常要斋戒或沐浴,洗刷盆甑,以洁身静心,虔诚事神,所以民间有“斋真君”、“斋九皇”之说。

鄂东一带黄冈地区庙会名目甚多,曾经流行该地区的有青苗会、观音会、佛祖会、火神会、孔圣会、武圣会、五猖会、东岳会、药王会、娘娘会、杨泗将军会等,地点位于香火旺盛的庙堂和人口集中处。像罗田的观音山、蕙兰山、印心庙、玄妙观,浠水的城山、豹龙山、福王庙、梅子山庙都曾喧闹一时。这些地方以临时草台和万年台为娱乐点,集中一方的文艺精华,常闹三五天至十天。“万年台”是永久性的戏台,装饰比较美观,有的至今完好。浠水马龙镇佛主庙的万年台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歇山顶,两重檐,条石台围。前后台相连处镶雕花板,绘山水、人物画。台前立石柱,蟠龙立凤。清末翰林潘绍经为之撰联:“八脚装成宛尔君臣父子,一声鼓出居然儿女夫妻。”庙会期间,请出菩萨“看戏”。若离庙远,则在台前建“行宫”,供菩萨“下榻”用。许了儿女愿、寿星愿、功名愿、消灾愿、太平愿、丰收愿的,抑或于其间率领“朝山”队伍,带着“百戏”来“还愿”。其间,可谓“五光十色,目乱睛迷”。乡民积百日之劳,享一日之乐,不趋睹者甚少。凡于此际,四方商贾群趋,百货俱集,土货列萃,香客愿客合一。附近村民接待亲友、流连宴乐,并不厌烦。庙会今演变为物资交流会,不娱神,但娱人。

庙会(吴志坚摄)

五祖庙会。农历十月二十三日是禅宗五祖大满禅师诞辰,鄂东黄梅县民众在五祖寺举行盛大庙会,赶会情况与四祖寺庙会相同。

巫觋庙会

实际上是一种集市贸易活动。利用迎神赛会、人群集聚的大好时机,进行商品交易,形成固定的集市贸易场所。如苏南吴江盛泽盛产丝绸的地方,每逢七月中元节,绸行作坊举行赛观音会,东西两社庙各迎观音像,仪仗鲜艳,互相斗胜,同时也进行市场交易。像这种庙会各地均有,至今仍为各地所充分利用。苏州郊外上方山有一异俗,每逢农历八月十六、十七上方山有“石湖串月”一景。是日游人如织,以商界为多。上方山顶有五通神庙,游人祭祀并“借阴债”。所谓“借阴债”,即是由巫觋摆布,从供桌上取纸制的小元宝,带回家中放在家堂内,若隔几天元宝没瘪掉,就说明神已允借阴债,若瘪掉则没借到。俗谚有云:“上方山的阴债还不清。”

形式隆重、规模较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祭祀礼仪都在古庙宇进行。山西全境几乎村村皆有庙,原平市辛章村有庙27座。旧时,仅寿阳县就有庙宇1000多座,就连三五户的山庄窝铺,也有一座五道庙,反映了封建时代祀神之普遍。

庙,是奉祀佛祖、道尊、祖宗或前代贤哲的场所。寺,俗称“佛寺”、“寺院”,庵是尼姑修居之地,皆为佛教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处所。而民众并不严格区分,笼统地把寺、庙、宫、观称为“庙”。到庙内举行祭祀的日期较为固定,是所供之神或贤哲的诞生纪念日,或者是佛祖、道尊成道或说法之日。由于祭祀之日香客众多,游人蚁聚,一些商贩便摆摊售货,形成庙会集市。晋北河曲县有自然村412个,每年大小庙会有90多个。五台县的寺院庙会,民间有“四大会,八小会,七十二个普通会”之谚,规模最大的是五台山六月庙会。寿阳县旧时较大的庙会一年之内有百次之多。主要者有祭财神等。

祭财神。财神祠在城内城隍庙左侧,祭祀日为农历二月初二日,所祀神碉为赵公明。

祭文昌。文昌寺位于城东南凤凰山麓,祭祀日为农历二月初三日,所祀神碉为文昌帝君张恶子。

祭观音。祭祀日期为农历二月十九日,相传是观音的诞辰,参祭者多为妇女,祈祷求子。

祭吕祖。吕祖,即八洞神仙之一吕洞宾,祭祀日期为农历三月初三日。

财 神 (郭 悱 摄)

祭圣母。泰山圣母祠位于城内东关,祭祠日期为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寿阳县最大的庙会,沿袭至今。所祀圣母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

此外,还有农历四月初四双凤山庙会、冷泉寺庙会、大兴寺庙会,四月初八天佛寺庙会,四月十一老赵庙会,四月十五清虚寺庙会,四月十八方山庙会,四月二十五龙门河庙会,五月初一阳坡庙会,五月十三关公庙会,五月二十七城隍庙会,六月十四神山庙会,七月二十二马王庙会,等等。

庙会上所祭神碉有很多是全国各地普遍祭祀的神灵,如城隍、吕祖、关公、泰山娘娘等。有些则是范围较小的地方神碉,如山西、河北等地供奉的孤突、程婴等。还有是一方一地的小神灵,如寿阳县双凤山庙会所祭祀的王龙圣母,只是本县的一位叫常双凤的姑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历次运动中众多庙宇或被拆,或作他用。传统庙会逐渐变化为物资交流会,旧时祭神仪式基本不存在了,而商品交易,文化娱乐等活动则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庙会纷纷恢复,有“经商不赶会,亏了常后悔”之说。有些庙会得以扩大、改进、发展,成为新型的集商品交易、文娱表演、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风味饮食等多种功能的盛大节日。如五台山庙会已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旅游节,运城的关公庙会已演变为规模宏大的关公文化节。

庙会,也称“庙市”,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集市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庙,是奉祀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往往在佛祖、道祖成道之日或说法之日,或前代贤哲的诞生纪念日,寺庙要举行开庙仪式,供善男信女烧香磕头,参神拜佛。由于香客众多,游人蚁聚,商贩们便来摆摊售货。山西的庙会多数还请剧团唱戏,有的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活动。因此,庙会的规模比集市大、商品多。

庙会通常在一年之内只有一次或两次,不像集市那样频繁。如交城县城,每逢初一、五赶集,每月有六个集日,一年有72个集日,而庙会则只有两个,即四月二十四和七月十四。盂县前元吉村观音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只一天庙会,是日附近各村群众都来选购锄、镰、锨把和担杖,是专为农耕设立的交易。就全县范围来说,庙会次数则不少,如河曲县,全县共有自然村412个,大小庙就有90多处,均有庙会,可谓“有庙就有会”。此外,乡村无庙亦过会,有“游灯会”、“西瓜会”、“善会”、“人口会”、“祈雨会”等等,俱有定日。因此,河曲全县有庙会者达247个村,为全县村镇的半数还多。五台县的庙会也很多,民间有“四大会,八小会,七十二个毛毛会”之谚。最著名的要数五台山的六月庙会,从农历六月十三日到七月十三日,共一个月时间。届时,山西、内蒙、河北、陕西、山东,远至东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都将骡、马、驴、牛等集于五台山,边交易边放牧,在一个月时间里,成交量可观。据1988年新编《五台县志》记载,成交最少的是1952年,上市牛、驴、骡、马2699头,成交1480头,成交额116万元;成交最多的是1981年,上市牛、驴、骡、马21701头,成交9118头,成交额329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集朝台拜佛、避暑旅游、骡马交易、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传统庙会,如今已演变为国际旅游月,其规模比历代庙会更大,延续时间更长,文艺活动更丰富,商品交易更多。

山西的庙会贸易,多数是综合性的,除当地店铺门面外,还要起棚设摊,日用百货、土产杂货、绸缎布匹、针头线脑、烟酒副食、猪羊骡马,应有尽有,如农历三月十八洪洞县广胜寺庙会、七月初二太原晋祠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的“四月八”古会、翼城九月二十五的汤王庙会等等。有些庙会,则有其独特色彩,如阳高县南翁圈勒马关帝庙会、临纷尧庙大会、五台山骡马大会,都是以骡马交易为主。原平市农历七月二十二的天地庙会主要是为推销同川梨果。孝义市秋收前的城隍庙会,主要活动是“迎花妆”,以祭祀为名大闹社火。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