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堂音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庙堂音乐分类:【地域文化】 粤东客家地区流传的庙堂音乐,主要有佛教和道教两种音乐。 佛教音乐是和尚、尼姑在寺庙、灵堂等道场做佛事时唱的。做佛事有一系列程序,如沐浴、拜忏、把酒、接佛、关灯、开光、打莲池、拜血盆等,这些程序都各有歌曲,统称“佛曲”。各地曲调又不尽相同,因而曲调十分丰富,仅梅县范围内,即有近60首之多。 “佛曲”本应是外来的,是古老的梵音。但客家地区的“佛曲”,已经大量汲取了山歌、五句板和小调等客家民歌成分。例如《一拜拜到滑苔岗》、《把酒》等乐曲的曲式结构、旋律和节奏等都与竹板歌相似;而《血盆歌》、《叹五更》等基本上是山歌音乐语言构成的乐曲;甚至,还大量套用了民间小调,如《孟姜女》、《花鼓调》、《卖杂货》、《瓜子仁》、《锄头歌》等。“佛曲”的歌词大量使用了客家方言、客家山歌词汇;演唱使用的语言,除梵文部分外,也是用客家话。因此,“佛曲”实际上已成为客家民间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 “佛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复杂,板式变化丰富,部分乐曲还有转调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演唱“佛曲”用打击乐伴奏,乐器有:木鱼、小钟、小钹、大钹、小鼓、高边锣、惊木等,也有加小唢呐的。“锣鼓经”比较丰富,打击方法也有许多花式。 “佛曲”由于其特殊的演唱方法,特殊的感情处理和特殊的打击乐器伴奏方法等因素,因而具有特殊的风格,格调清新、轻柔、飘逸、悠长,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佛曲非常优美动听,广为客家群众所喜爱。 道教音乐为道士、巫师进行“安龙”、“打醮”、驱邪赶鬼等“做觋”时唱的歌曲,由道士一人男扮女装,边舞边唱,击乐伴奏,另一人伴唱帮腔。歌曲有《迎神》、《上表》、《化表》、《扇花》、《梳妆》、《召将》、《办军粮》、《鸡歌》等。道教音乐远不及佛曲丰富,也远不及佛曲普及。 客家民间音乐,除了上述六个方面之外,还有劳动号子,如大埔的《林工号子》、《梅河船夫曲》和蕉岭《林工号子》等;还有客家大锣鼓和丰顺埔寨元宵赛花活动的《赛花锣鼓》等。此外,各地民间还流传有叫卖调,许多沿门收购废品和倒尿的,以及走村串巷的肩挑小贩、?鸡师傅等,都有带音乐旋律性的吆喝,特别是?鸡(猪)的,还有用三孔竹笛吹奏。这些也都属于客家民间音乐的一个小品种,篇幅所限,不一一细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