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康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康德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寇尼斯堡,在那里渡过了一生。大学毕业后做过家庭教师,1755年任寇尼斯堡大学讲师,1770年升为教授,1797年辞职。1770年以前是其哲学思想的“前批判时期”,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1770年后,是批判时期:主要研究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等。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贡献是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速度的假说和关于天体演化的星云说。在这两个假说中,康德表现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首先,他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用物质的原因解释了宇宙的生成,指出了宇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产生、发展、消亡过程的。他说,“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给你们指出,宇宙是怎样由此形成的”。他正是用本质上具有引力的物质,解释宇宙上从原始星云生成各种天体的过程的。其次,他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解释天体的形成及运动规律,解除了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再次,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恒星系,整个宇宙中有无数这样的的宇宙,它们有的正在生成,有的正在壮年,有的已经衰落。这就打破了地球是上帝安排的宇宙中心的神话,描绘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的宇宙图景。最后,他认为,先有地球,而后才产生人类、动植物。不仅如此,在其他星球上也有能思维的生物存在。这也直接违背了神学教条,肯定了物质在先,精神在后。但是,在这个时期,康德的唯物论也不是很彻底的,他还承认上帝的存在,而且把天体的生成仅仅归之于机械运动。

康德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这三部著作构成他“批判哲学”的体系。之所以叫批判哲学,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出发点是“批判地”考察人类认识能力,以便确定人能否如实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独断论。

康德哲学的特点之一是调和和折衷,企图把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理论和经验论调和在一起。一方面,他承认自在之物存在,“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引起我们感觉的“实在的对象”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仅仅是感性的表象。”他认为外物的很多属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而仅仅属于它的现象,“这些属性在我们的表象之外没有单独的存在性”,他认为不仅热度、颜色、气味等属性是这样,广延、地位等属性也是这样。这又表明他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一方面,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是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引起表象,经过思维活动,造成知识。这是坚持经验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断言,有某些先天的知识,它们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之外,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固有的。他认为,知识一方面靠经验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靠人的认识能力固有的“先天形式”。自然的规律不是自然界固有的,是人的理智给自然规定的,即所谓“人为自然立法”。这表现了他的唯理论倾向。

康德哲学虽然有着二元论的特征,但其主要倾向则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感性。康德所说的感性,是指人通过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接受观念的能力。或者说,感性是意识的接受力。感性的功能是直观对象。当对象刺激感官时,对象在表象能力方面所引起的结果就是感觉。一切思想都是由直观提供原料的,但是只有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直观,只有感性才给我们直观。“没有感性,对象就不会被给予我们。”他认为,感觉只是“一种只与主体有关的主体状态的改变”,不反映“物自体”任何方面。他认为,感觉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原料,即由对象刺激引起的后天感觉;二是形式,即先天存在于人头脑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他认为,时空形式是我们进行感性直观的先决条件,它们是先天的,不依赖经验的,是内外直观的主观形式,而不是知性概念;是现象的存在形式,而不是自在之物的存在形式。所以他称之为“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他认为,感觉只有经过这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整理之后,才能提供感性知识。他把经过时空形式整理过的东西叫作“现象”。所谓现象就是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他认为纯数学知识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这种感性的直观形式。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使得感性认识成为永远带有主观性质的东西,所以,他断言,感性知识并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真实情况的知识。

知性。康德所说的知性,是指“意识从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或“认识的自发性”。知性的功能是思维对象,使零散的、特殊的、缺乏联系的感性知识,通过“知性的纯概念或纯范畴”加工整理,变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所谓“知性的纯概念或纯范畴”共有四类十二个,即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关系的范畴:实体性、因果性、交互性;样式的范畴: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每一组范畴中,头两个相互对立,第三个范畴是头两个范畴的综合。这些范畴是人脑固有的。它们是我们能够进行知性活动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知性的十二范畴。他把知性能动地统一感性知识的活动,叫作综合。他认为,感性杂多的统一性是由“自我”能动作用建立的。

理性。康德所谓理性,是指认识的最高综合、最高统一能力,即“把直观到的材料加以制作,从而把它放在思想的最高的统一性之下”的能力。理性的功能是把知性得到的知识进一步综合、统一,使之变成最高最完整的系统。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经过知性,而终结于理性。由感性得到零散的感性知识,由知性得到科学知识。他认为,知性和理性虽然都是统一的能力,但却是两类十分不同的统一性。知性是利用规则得到现象的统一性,而理性是在原则之下得到知性的规则的统一性,理性只应用到知性上面,而不应用到经验或任何对象上面。他认为,理性以最高最完备的绝对统一体为对象,他称之为“理念”。他认为有三个理念:一是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高统一体的“灵魂”理念,二是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高统一体的“世界”理念,三是作为上述两者的统一的最高存在,“上帝”理念。他认为,作为最高统一体理念,不是有实际对象与之对应的理性概念,而只是一种指导原则,根据它来综合知性的经验知识;因此,它们不是认识的对象,它们超于经验之外,只是信仰的对象。但理性却要追求这种最高统一体,由于这时理性没有别的工具,往往错误地把知性的十二范畴应用到这些无限的、绝对的理念上去,因此造成必不可免的错误和自相矛盾。他认为,这种错误和自相矛盾,并非逻辑的错误和矛盾,后者只要注意就可避免,而前者是理性本身固有的,不可避免的。他指出,对“灵魂”不能说它是否是“实体”;对“上帝”也不能说它是否存在。至于世界理念,如果把它当作认识的对象,用知性范畴去规定它,势必陷入二律背反,即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全都能成立。康德认为,只有把理念与范畴区分开,作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知识,才可能有一般形而上学。他认为,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必然出现矛盾,出现辩证法。这个思想在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康德在《实践性批判》中论述了他的道德学说。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原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行为原则,即附有经验的一定的目的、感情等等的行为原则,他称之为假言命令,例如为了受表扬奖励而去救人;另一种是无条件的行为原则,即仅仅为行为本身而行为的原则,他称之为绝对命令。如认为必须救人而去救人的行为。他认为假言命令的行为不算道德行为,只有出于绝对命令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他认为,评定行为价值的绝对标准是“好意”,道德行为必须出于义务,而非出于爱好。道德的律令是只问用心如何,而不问后果如何的直言律令。所谓直言律令就是表明某一行为本身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无干。某一行为之所以是好的,就在于用心好。他主张,最高的实践原则,实践的律令就是,要把人当作目的看待,决不仅仅把人当作手段使用。他认为,绝对命令这个原则是先验的,是人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依据先天原则,而不是依赖后天经验来立论的。

康德认为,要使绝对命令得以实现,实践理论必须有三条假设: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上帝存在。这是因为,只有假设灵魂不死,才能使人达到道德的至善,使道德规律完全实现。否则的话,人生暂短,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只有意志是自由的,才可以不被自然规律完全束缚,才可以根据自由规律决定自己的意志,以实现绝对命令;只有假设上帝存在,才能保证实行道德的绝对命令的人,在来世最终获得应享的幸福。康德的伦理思想既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又反映出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无力。

康德哲学的两重性,使它受到来自左的、右的两方面的批判。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尽管不彻底,仍然不失为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开端。康德的哲学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