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政治家、哲学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早年受过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后又接触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视野扩大,转而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向西方寻找真理。康有为发动过有名的“公车上书”,后又多次上书要求变法,成为变法维新的领导者。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海外。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转而鼓吹尊孔复古,积极参与了张勋的复辟活动。他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礼运注》、《论语注》、《大同书》等。自然观上以“元”为本。他说:“元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春秋董氏学》),他的“元”是指元气,他引何休的话讲:“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之始也”(同上)。他曾明确认为“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而且批评朱熹的理先气后的观点“其说非”(均见《万木草堂口说》)。康有为还把他所知道的一些近代科学知识如热、光、电、元素、以太等都同“气”联系起来,并批评孔子、释迦“诸教主”因为没有近代科学知识,因而“谈天无有不误”。这些,都反映康有为在早期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思想。康有为的思想中唯心主义的杂质也很多,例如他把仁、灵魂、神等看作“略同电气,物皆有之”(《礼运注》),混淆了精神与物质的区别,走向二元论;把“仁”看作是“为一切根,为一切源”(《孟子微》),这就更是明显的唯心主义。为了论证和宣传变法主张,康有为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发挥了《周易》的“变易之义”的思想,说:“易者,随时变易,穷则变,变则通”,由此鼓吹“中国今日不变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日本书目志序》)不仅要“变器”、“变事”,而且要“变政”、“变法”。他发挥了孔子的“三世”说,认为历史是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再进到“太平世”,又把这“三世”中的每一世划分为“小三世”,“小三世”中还有更小的三世。社会就是这样点滴改革进化的,这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但当时有宣传维新的积极作用。提出“大同”理想,他设想的“大同”世界,生产高度发达,产品异常丰富,无阶级、无压迫、农工商之业归公,天下之田公有,衣食住行十分美满,劳动时间短,读书时间多,个个寿命长。这种立足于工业社会的大同理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乌托邦的历史进步性,当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空想色彩。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