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安男女订亲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延安男女订亲会分类:【风俗文化】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和七月二十三日,陕北延安地区的农村,就要举行 “订亲会”。 太阳出山时,赶订亲会的便起身赶路。做父母的手牵毛驴、肩背褡裢; 姑娘、后生则随其后,或戏谑玩笑,或唱起信天游,兴致勃勃地朝会场涌去。 延安订亲会最大的会场要数黄河边上的白浮图寺。这里虽是座很普通的小庙,据说订亲会习俗最早便源自这里。俗传很早以前,大夏王赫连勃勃征战中原,来到黄河边上。他的爱女突然在这里病死。为了追悼亡魂,赫连勃勃命人修建了白浮图寺,把女儿葬在这儿。后来,在一个五色祥云的傍晚,乡人们看见半空的彩云中有位俊秀的仙女朝下招手,一个后生勇敢地攀云而上,结果便双双飘然而去。从此,人们便在这里为自己的子女择偶,以图仙女保佑。久而久之,便成了 “订亲会”这一风俗。 当地风俗,男婚女嫁,一般要经媒人撮合。事先,媒人穿梭奔走于男女之间,穿针引线,互相把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便相约来会上聚首、订亲。旧时,订亲的后生、姑娘年龄较小,故相亲、订亲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近代以来,情况就不同了。被约的两家人来到会上,席地而坐,男方家把所带的鲜果、鸡蛋、干酪、裹馅等摊满一地,请女方家人一同品尝。大人们边吃边拉家常,他们对相亲一事虽心照不宣,却互不点破,只是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地侃。被相的后生、姑娘则大都举止端庄,谈吐有节,欲给对方以好印象。渐渐,话语多了,便一反拘谨神态,只要双方有意,就找个僻静地方去互吐衷肠。等火候烧到八成,双方家长才会请媒人出面,订亲议约。 婚约议定后,草地上不光摆出瓜果糕饼,还要加摆酒宴,叫订亲酒。这时若有亲朋在会场,是一定要拉来陪客,作证婚人的。订亲酒一般很简单,菜肴也不大讲究。开宴,媒人提起酒瓶先喝一口,再传递给女方家长,然后依次传递,一个个喝得容光焕发。兴致来时,还要吆三喝四地猜拳,或依哩哇啦地唱酒曲。家长们一直要闹腾到红日西垂、暮霭漫起方休,以便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儿女们谈够情话,才踏上归途。 当然,来会上相亲的青年,也不见得都能成功。会上订亲,大都尊重青年男女自身的意见,“金娃配银娃,葫芦配南瓜”,相不中的,只好等下一次会时再来。“待到来年四月八,会上有的是姣娃”“待到七月二十三,会上有的是姣娘”,没相上亲的小伙子,还显得很超脱呢。 延安的订亲会风俗很普遍,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还把这种聚会的场所叫做婚姻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