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筑图案的中西反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筑图案的中西反差分类:【传统文化】 建筑图案的中西反差主要表现在纹样、母题和文字装饰等方面。 动物与植物纹样 中国建筑装饰图案中最常见的是动物纹与植物纹,它们主要有龙、凤、麟、龟、狮、虎以及许多鸟、兽、虫、鱼,如蝙蝠、螭、虬、妥、蝉、蝶,还有想象出的动物,如饕餮、夔等。而植物花纹则发展较晚,据典籍记载,周代已有用藤蔓作建筑花纹的,但考古未见实物,汉代虽有,但显得单一呆板,真正生动形象的植物花纹,出现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六朝时期。自然物中最常见的是云与水的花纹,山岳岩石也用得比较多。几何纹种类较多,较常见的有雷纹、云纹、粟纹、弦纹、蝉纹等。建筑装饰中也有人物纹,如二十四孝、八仙图等,但不是主要的图案。此外,与西方装饰图案不同之处,是器具图案作为装饰纹样,有宝物、钱币、文房器具等。从风格上看,早期花纹,线条较硬直滞涩,缺乏婉曲流畅,有一种神秘的气味,虽然古劲滞重,表示出威严的气势,但缺乏清秀。到了汉代,除保持了周朝特点外,线条更加畅达,有一种雄健豪迈之气,令人惊叹。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装饰花纹也为之一变,最初是茁壮、粗犷,微带稚气,到北魏末年,呈现出雄浑而带巧丽、刚劲而带柔和的倾向。唐朝的纹样,除莲瓣外,常用卷草纹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其中杂以人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很流畅挺秀。宋代装饰风格绚丽多彩,出现了飞天等图案,其中许多保持了唐代风格。此外图案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出现了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类型,后来明清的彩画都由此发展而成。明清时期,随着官方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装饰图案也受到限制,但从清中叶后,装饰走向过分繁琐,花纹的定型化,使其失去了清新活泼的韵味,从而更加深了个体建筑沉重拘束的风格。 从装饰图案上看,中国早期几何纹比较发达,植物纹则相对比较少,而西方则植物纹较多,如在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考古遗存中,有许多芦苇、水草、藤蔓等的装饰花纹,这表明在装饰的始初发展阶段,中西建筑就在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即中国建筑的装饰比较抽象,是自然界事物的概括;而西方建筑的装饰则比较具象,是自然界事物的摹仿,并且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普遍地将摹仿艺术运用在装饰中,如石建筑柱头上多摹仿花草,印度的石础上雕刻莲花等。所以西方建筑的装饰图案一开始就走的是具象的、摹仿的道路,而中国的则是侧重于抽象的、表现的及至后来,西方的植物花纹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影响最大的,当属忍冬花纹和莲花花纹。忍冬草装饰图案最早发达于古代埃及与亚述王朝的建筑中,后来传到希腊,这种装饰图案完全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古希腊的建筑装饰中。公元前334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希腊文化和东方文明开始了一个大交流的时代,一方面为古老的东方带来了新的文明,另一方面又从东方文明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从而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一页。希腊文化东渐,这种藤蔓图案也随之传入,并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并迅速广布于整个社会建筑及器物的装饰中。这一时期,忍冬花纹的装饰,其艺术规模的宏大、雕绘技艺的精湛、创作水平的高超,皆举世闻名。如云冈石窟的同一洞窟中,往往有数种忍冬花边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结构线都在S形中变化,忍冬花纹也以三叶型为基本单元作不同组合,相互呼应,十分协调。 动物母题与人物母题 中西装饰图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建筑的装饰侧重于动物,而西方装饰侧重于人物。中国建筑装饰中,不乏飞禽、走兽、虫鱼等现实中生物的装饰图样,但更多的则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各种动物,如龙、凤、夔、麒麟、饕餮等,甚至有许多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用这些作为装饰图案,表现了殷人崇鬼神、畏天命的宗教心理。而西方在很早时便以人的形象为建筑物的装饰图案。如早在古代埃及的装饰图中,反复出现的是一个丈夫的形象,稍小的妻子立于身后,以手揽着丈夫的腰,子女则蹲在父亲的双腿之下,一手扶着父亲前迈的腿,这种人的主题,也许正孕育了日后希腊注重人体、张扬人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因为希腊雕像一开始是男性为裸体,一足稍前,双臂下垂,面无表情,而女性则深缠密裹,是典型呆滞的埃及风格,但它却为后来希腊肢体平衡、筋肉有致的男性和褶纹纤细、裙幅轻盈的女性形体提供了根据。也许正是这种装饰题材上的差异,造成了西方文化中人的觉醒,并随后发展出了西方文化深厚绵长的人文主义精神。而中国文化中缺乏这种精神,也许在早期建筑装饰题材上就已露出了端倪。 文字装饰 中国建筑装饰图案中还有一种为西方装饰艺术所不具备的独一无 二的纹样,这就是文字装饰。早在古埃及以及两河流域文明中,就有楔形文字出现,但在西方建筑中,这种现象却始终没有进一步发展而转化为建筑的装饰,唯独中国的文字形成了其独特的装饰风格。这可能与汉字特有的方块构造及所形成的空间张力与建筑物形成一种“异质同构”有关。如在柱子上悬挂上楹联,对句工整,书法优美,朗朗上口,或书写为匾额,或书写为条幅挂在墙上。(图一)甚至将实用的文字化为一种花纹,如福、寿、喜等吉庆文字,就可以变化为各种不同式样,福可以倒贴,寿可以用不同的字体写成“百寿图”,喜字常写作?,而字形更是变化无穷。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文字书法与建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文化景观。 图一 江苏扬州瘦西湖月观内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