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筑风格与结构布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建筑风格与结构布局

分类:【传统文化】

从建筑风格和结构布局上看,中国佛教寺院主要包括两部分:一般佛教寺院和喇嘛教寺院。早期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式布局,中小型寺院或由官署、宅第改建而成的寺院以佛殿为中心,接近于一般世俗建筑;而大型寺院或新建寺院则以塔为中心,殿堂及廊庑仅是围绕并附属于塔的建筑群,如洛阳的白马寺、浮屠祠。北魏洛阳永宁寺,中心木塔高达九层。塔前为寺门,后为佛殿,周围环绕廊庑,四面各开一门。据说这种中心塔式的寺院,源于佛教徒绕塔旋转以示崇敬的戒行礼仪要求。北朝时,社会崇佛日盛,许多王公大臣纷纷施舍宅院改为佛寺成为时尚,这些宅院因是现成,所以很少重新造塔,而只是在正厅中供奉以代替佛塔。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式佛寺布局已基本定型,即采用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格局。

隋唐以降,佛教更注重义理。这时,一方面,为了满足宣讲佛法义理的需要,需要为信徒提供一个可以遮风蔽雨的场所;另一方面,人们塑造佛像大兴,佛像就得供奉于殿阁之内。这样,佛寺建筑由以塔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以高大的殿阁为中心的格局。(图一)这一时期更多的是佛阁。佛阁一般常上下贯通,内部设有栏廊,可以绕层而行,这可以说是由塔向殿转化阶段的形制。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堂”制,从性能上将佛寺分为传教区和生活区,从格局上分为基本部分和外加部分,从此以佛殿和法堂建筑为主的布局在寺院建筑中开始占主导地位,标志着佛寺建筑的专业化与定型化,而佛塔则逐渐离开了寺院的中心,甚至常常建在寺院后边或中轴线以外的别院。唐代以前的佛寺现已几乎不存,唐代幸存的只有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 (857)的佛光寺大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其中的佛光寺,殿宇巍峨,院落宽广。大殿的外柱、门额、斗?、门窗、墙壁等,全部用红土涂刷,未施彩绘,显得稳健宏大,古朴典雅,艺术完美,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寺院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在中外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画看,当时寺院的基本格局是在主轴线上有一座回廊院和二、三座单层或楼阁式的殿堂,在主殿的前后回廊上修建配殿,在中心回廊院周围还有许多建筑和较小的院落,这说明当时佛寺的整体规划和建构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

图一 浙江宁波天童寺大雄宝殿内景一角,具有高广的内部空间

宋元时期的佛寺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总体布局或某一院落布局的唐代风格,如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应县的佛宫寺,大同的华严寺、善化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与宁波阿育王寺等。其中华严寺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两座木结构建筑佛殿之一 (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图二)如善化寺,主要建筑物有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普贤阁,与周围廊阁组成了院落式结构。这一时期的佛寺尤以河北独乐寺、隆兴寺更具代表。

明清传统佛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敕建大寺,一般位于城市或近郊,地势平坦开阔,规模宏大,总体对称规整,风格华采富丽,整饬严肃,如北京的广济寺、智化寺,山西太原的崇善寺等。其中广济寺的主要建筑都规整地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则以配殿和廊庑环绕,庭院显得空旷整齐。另一种是山林佛刹,多建于名山胜景,依山起势,随地赋形,与周围自然环境密切结合,布局活泼多变,自由灵活,单体建筑与民居接近,规模不大,风格纯朴素雅,如遍布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等地的佛寺。这些寺院与名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规定的“五山十刹”(五山: 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十刹: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南京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龙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华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国清寺),成为后代信徒游方得道、拜师访友的集中地。到了明代,“五山十刹”已渐衰落,佛教徒中又兴起了参拜名山的习惯。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是四大名山:传说中为文殊菩萨显灵的山西五台山、观世音菩萨住地的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住地的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圣地的安徽九华山,其中以五台山最为有名,明代曾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由于对佛法义理的阐释和体认不同,又分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主要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各宗又以一座寺院为其“祖庭”。如天台宗的主要寺庙是玉泉寺,据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净土宗的主要寺庙是东林寺,慧远曾在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创立“莲社”;禅宗的主要寺庙是少林寺,菩提达摩曾在此面壁修观,修习禅宗功课。由此可见中国佛教寺院之一斑。

图二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殿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是将主要建筑物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置于东西两侧。在长期发展中,中国建筑的这种营造法则,也成了佛教寺院格局配置的基本模式。(图三)从寺外到寺内,一般大致是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都是佛寺的正殿。山门的左右为钟鼓楼,东西两侧则设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中轴线的东侧,一般是僧人生活区,常安排有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中轴线的西侧,一般是“旅馆区”,常安排云会堂(禅堂),以广纳天下之僧众。较大的寺院还有罗汉堂。整个寺院由多层院落组成,重重院落,层层深入,周围回廊环绕,廊内壁画纷呈,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落。山门是佛寺的大门,因佛寺多位于山间,故名。山门也称“三门”,因为许多山门都是并立的三座门,中间一座大,两边两座小,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山门既是通道,又是殿宇,也有将天王殿与山门合二而一的,如山西大同善化寺山门。山门前可设影壁、牌坊、旗杆、石狮等。山门内两侧有手持金刚杵的护法金刚塑像,俗称哼哈二将,双脚分立,怒颜张目,甚是威严。天王殿正中供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塑像,身后立着手执宝杵的护法天神韦驮,左右分立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天王殿后是全寺的正殿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教教主释迦牟尼道德、法力的尊称,因殿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像,故名。有的殿也供毗卢佛或接引佛,两旁通常塑有尊者迦叶和阿难(有时也供有文殊、普贤两菩萨,与释迦牟尼合称“华严三圣”),大殿两侧还可分置十八罗汉、三大力士及海岛观音像。正殿后是菩萨殿,主要供奉大悲观音菩萨和大愿地藏菩萨,而四大菩萨中的大智文殊和大行普贤,常以胁侍菩萨的身份立于佛祖左右。罗汉堂供有五百罗汉(图四),藏经阁相当于图书馆。法堂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是佛寺中宣讲佛法皈戒集会的场所。配殿位于大雄宝殿两侧,东边是伽蓝殿,供守护伽蓝土地的神像,故亦称土地堂,有些地方还将关公当作伽蓝神供奉,表明了佛教强大的涵摄力。西边一般是祖师殿,是佛教各宗派供奉本宗祖师的地方,如禅宗的祖师殿中就供有该宗的奠基人、初祖达摩禅师及实际创宗人、六祖慧能等。以上是中国佛寺的主要建筑物及其主要供像的一般情况,实际上在具体情况下不仅建筑物的数量有所增减,所供奉的神像也非常庞杂,故佛教也有“像教”之称。佛寺发展到近代,主要建筑合并成了两部分,一是山门和天王殿,一是大雄宝殿,它们成为佛寺的基本构件,而其余的附加建筑,则视环境、财力等情况而由各寺灵活增减配置。寺中的主体建筑多采取木结构,即使砖石结构的塔,在其形制上也多模仿木结构建筑,而富有宗教意味的佛像、陈设、壁画和装饰与传统的世俗建筑形式结合在了一起,这说明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强大张力和高度适应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宁静平和的佛理、宏奥博深的佛法与含蓄内向、充溢着理性精神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有机融合,这样,佛寺也就成为佛教理想中佛国净土在现世人间的缩影和表征。

图三 佛寺殿堂平面简示:

1. 山门 2. 院 3. 前殿 (天王殿) 4. 院 5. 东配殿 6. 西配殿 7.正殿 (大雄宝殿)

图四 北京碧云寺罗汉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