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元占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元占经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天文学著作。全称《大唐开元占经》。唐朝印度佛教徒瞿昙悉达修撰于唐开元六年至开元十四年(718―726)之间。共120卷。书中有关于天文星象和各种物异等多方面的大量占语,天文内容涉及各种名词解释,宇宙理论,日、月、五星行度,二十八宿距度,石氏、甘氏、巫咸氏三家星官名称、度数等,介绍了唐开元年间正施行的《麟德历》、瞿昙悉达译印度的《九执法》以及《古六历》到《麟德历》间的有关历法等16种著作的积年、章率等基本数据。此书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大量收集公元前4世纪至唐朝的天文学资料及纬书,如张衡撰《灵宪》、《浑天仪图注》,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星经等。这些天文著作现大都已亡佚,其中的不少重要资料正由于其辑录而得以保存。如石申撰《石氏星经》中关于121颗恒星赤道坐标的记载(今本《开元占经》中缺6颗恒星)即因此而流传下来,这些数据特别是28宿距星的位置坐标是测日、月、五星位置和运动、制定我国天文历法的常用重要数据,是后世许多天体测量的基础。此书对我国的天文工作和天文学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所录《九执历》则是研究印度古代天文学的宝贵资料。唐以后曾一度佚失,若干个世纪之后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歙县人程明善偶然于某寺石佛腹中发现,始又得以流传。目前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道光中恒德堂藏版巾箱本。日本也有古抄本。 全称《大唐开元占经》。古代天文学著作。瞿昙悉达撰。成书于唐开元六年至十四年(718―726)间。120卷。自“天占”至“星图”凡110卷均占天象,后10卷“杂占”系后人补益。有宇宙理论、名词解释、日月五星行度、二十八宿距度及甘德、石申、巫咸氏三家星官,介绍古六历至《麟德历》16种著名历法之基本数据和印度《九执历》。搜辑大量唐以前天文历法资料如《灵宪》、《浑天仪图注》,援引纬书70余种,不少资料藉此书始得保存至今。书成后曾一度亡佚,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于古佛腹中发现。 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全称《大唐开元占经》;清人又名为《唐开元占经》。由唐代印度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撰。成书在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至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之间。该书唐以后一度佚失;至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安徽歙县人程明善偶然于古佛腹中发现,始又得以流传。目前除《四库全书》本外,传世较广的是清道光年间的恒德堂刻本巾箱本。据悉,日本也有古抄本。全书共120卷。该书内容非常丰富,有天文名词解释、宇宙理解、日、月、五星行度、二十八宿距度、石氏、甘氏、巫咸战国时代三家星官名称、度数等,还介绍了修书时正在颁行的《麟德历》与瞿昙悉达所译的印度历法《九执历》,以及从古六历到《麟德历》共16种著名历法的积年、章率等数据。尽管书中有关于天文星象和各种物异等方面的大量占语,但其中存有大量现已失传了的唐代以前的科学文化珍贵史料。例如辑录了我国最古老的恒星观测记录,即《石氏星表》中127颗恒星赤道坐标位置(现流行本中缺6颗)。辑录了已失传了的古代天文学和星占学著作共约77种,其中有像东汉张衡著的《灵宪》和《浑天仪图注》等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佚书,还搜辑了共约82种纬书。此外,《开元占经》还摘录有若干现已佚失的经学、史学和兵家著作。《开元占经》不仅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很有价值,而且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以及唐代以前古籍校勘整理工作等许多研究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