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元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开元寺

分类:【传统文化】

寺名。在福建省泉州市西街。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始建。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为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设支院一百二十所。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合并为一寺,为福建最大佛教寺院。明代末年由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增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西两长廊及东西两座石塔等,东塔称为镇国塔,西塔称为仁寿塔,均为南宋时重建。寺内文物甚多。唐代名僧匡护、五代释弘则、宋代释行昭等,均曾在寺为僧,唐、宋时印度、西域等名僧也屡居此寺。

佛寺。在福建泉州市西街。相传这里原是唐朝黄守恭的桑园,因一桑树开出白莲而舍地建寺,初名 “莲花寺”,建于垂拱二年 (686)。开元二十六年 (738) 改为今名。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 曾合并一百多支院为一大寺,惠宗御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是泉州有名的大寺院。寺屡圮屡修,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又名 “紫云大殿”,相传垂拱二年初建时曾有紫云盖地而得名。亦名 “百柱殿”,应有百根石柱,实际减柱六根。殿内斗拱上雕刻 “飞天乐伎”24尊,技法娴熟,姿态优美,飘飘欲仙。殿前月台所砌72幅青石浮雕栏板,人面狮身线条流畅,精美异常。这两处雕刻勘称开元寺二绝。殿前石条铺地,古榕参天,即为拜庭。庭中列有南宋时所立涂金塔式石塔一对、元代石塔一座,明咐堵婆式石塔九座。大殿东西两侧有仿木结构石塔一对,相距200余米,遥遥相对,东曰镇国塔,初建于唐,宋淳钓年间改建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高48. 24米。西塔名曰仁寿塔,初建于五代,宋时也改建为仿木石塔,高44. 06米。两塔风格基本相同,塔基石栏及塔身周围均有精致的浮雕罗汉、天王、金刚力士及佛传故事。双塔高耸入云,雄伟对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对石塔。紫云殿后是甘露戒坛,虽为清初重修,但仍留有宋代风韵。寺内还建有藏经阁、天王殿、檀樾祠等。全寺现占地50亩,风景幽雅。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双塔

在苏州市。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原名通玄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由城北迁今址,是苏州历史上著名佛寺之一。自宋至清屡毁屡修,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仅存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藏经楼。同治十二年(1873年)虽重建寺宇,但未能恢复旧观。藏经楼因采用券洞式砖结构,不用寸土,故俗称无梁殿。在现存的砖券结构殿堂中,开元寺无梁殿规模不大,但结构和细部手法精巧,在庄重中有玲珑秀丽之致。殿为楼阁式,两层,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正中有八角形砖构藻井,四壁镶嵌明代石刻《梵纲经》、《华严经》。殿的正立面,上下各壁五座拱门,并有半圆砖倚柱和石雕须弥座。檐下砖制垂莲柱、雀替、华版、额枋、斗拱,均仿木结构形制,二层平座栏杆,砖雕精细,图案典雅。殿顶坡度不大,但边檐和四角微微向上翘,正脊饰以琉璃游龙,戗角雕塑四大天王之像。

坐落于潮州市甘露坊。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以来称开元镇国禅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大雄宝殿屋顶为四重檐、双滴水,还有葫芦、鸱尾为装饰。殿前竖一对唐代石经幢,刻着《准提咒》和《尊胜咒》经文。四周是石栏,有78块唐代石刻,刻着佛像、猴、鹿、莲花等图画及“法轮常转,佛日增辉,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等文字。寺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有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铸造的大铜钟,重3000多斤;元泰定二年(1325年)雕刻的陨石香炉;明代的金木雕千佛塔;清雍正版《大藏经》一部,共7240卷。

位于台南市开元路,本名北园别馆,是郑成功之子郑经所建,为奉祀郑成功夫人董氏安养晚年之处。后几经修建,曾更名为“海会寺”和“石榴寺”。清嘉庆元年(1796年),提督哈当阿将它定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入门两侧分别是哼、哈二将塑像。前殿供奉弥勒佛,殿前有哈当阿题的“弹指优昙”横匾,殿柱上有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中殿供奉释迦牟尼如来佛。殿内香火缭绕,有十八罗汉雕像。后殿是圆通教主,两旁是地藏殿和郑王祠。寺内有郑成功生前所用碗盏和亲笔遗迹。此外还有郑经井古迹和七弦竹一丛。郑经井相传是郑经为其母开凿的水井。七弦竹据传是郑成功夫人董氏从湖北移植而来,竹枝干呈黄色,上面有似琴弦的青色丝纹,因而得名七弦竹。寺内还有舍利藏、入觉路、无爱园等景点。

位于市内东北。俗称东大寺。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坐北朝南,占地45亩。现存殿阁四座,第三殿前檐下有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石柱四根,柱高4.5米,柱围2.5米,浮雕游龙数条,或腾云驾雾,或盘荷戏水,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又有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所铸铁钟一口,高2米,口围7米,重约3万斤,上铸人、物图案及八卦图,镌监造人、资助人、铸工姓名。寺内西侧有石经幢一柱,高7米,六面形,为唐代所建,其上文字传为书法家褚遂良手书。天竺僧人空本曾于后梁乾化年间在此翻译佛经,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来此,明、清之际香火渐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鲤城区西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相传这里原为桑园,园主黄守恭梦僧乞地建寺,桑开白莲,因舍地为寺,故初名莲花寺,又曾先后改名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改名为开元寺。宋有支院120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寺僧食常万指,为寺的最盛时期。占地约50亩,规模宏大,为全国“开元寺”之冠。现存建筑,在中轴线上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长廊、甘露戒坛、藏经阁等,东侧有准提寺、东壁寺,西侧有尊圣院、水陆寺等,镇国、仁寿二塔耸峙于东西广场。主建筑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供奉五方佛。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建筑,重檐歇山式,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通高20米,建筑面积1337.75平方米,立石柱94根,(原应立柱108根),故俗称百柱殿。殿内斗棋刻有飞天乐伎24尊,人身鸟足,胸袒背翅,体态轻盈,手持乐器或祭物,头顶梁架和斗?,为全国木构建筑所罕见。大殿前月台台座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大殿后有甘露戒坛,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现存建筑为清初修建。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为三大戒台。大殿后廊正中有婆罗门式十六角辉绿岩石柱一对,雕有二十四幅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故事,是十分珍贵的印度教文物,保存完好,这在印度也是十分罕见的。殿西侧为“桑莲古迹”,一株千年老桑,依然枝叶扶疏,意态清古,传即唐代开白莲之树。东侧有檀越祠,硬山式建筑,原祀黄守恭,为闽、台黄姓祖祠。山门内至大殿之间,列置唐、宋、明石经幢和小石塔共15座,造型雕刻皆十分精美。

位于开元路。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寺为唐代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内分四进,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廊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方丈室等。建筑技巧超卓,大雄宝殿及观音阁、地藏阁的形制均为四重檐、双滴水,顶脊屋角席卷高翘。寺内文物丰富,有唐代经幢、北宋政和年间铸造的大铜钟、明代木雕四佛塔、清乾隆御赐雍正十一年(1733)刊刻全套《大藏经》,以及原开元寺方丈智诚闭门三年用舌血抄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1980年殿宇修葺一新。

在北区北园街19号。原为明延平嗣王郑经的承天府行台,名“北园别馆”。康熙二十九年(1690)改建为海会寺。至嘉庆重修,易名海靖,又称开元寺,其后屡修。今开元寺为三殿式建筑。殿字宏敞,环境幽静。山门内广场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前殿为三开间无柱廊式庑殿,奉祀弥陀佛及四大天王,右有开山堂,左为祠堂,内立乾隆四十二年(1777)“东瀛海会寺图”碑。二进为三宝殿,右有郑王殿,左为地藏殿。第三进为大士殿,右有郑经井,二楼正殿门楣悬“不二法门”古匾,绿底金字,为台南市三大古匾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