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源节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源节流分类:【传统文化】 荀子论述财政收入和生产的关系理论。先秦诸子大都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治国术上,而就经济问题来说,他们注意的中心问题往往是国家应采取何种方针来发展生产和解决财政问题。在这方面,早期儒家主张富民,并提出薄赋敛的方针;法家提出了以重农抑工商为其主要内容的富国方针;墨家提出了发展生产和节制消费并重的“生财密而其用节”的方针。荀子在富国论中发展了这些思想,比较明确地探讨了生产和财政的关系,提出了本末源流的思想,并指出富国的根本方针是开源节流。按照荀子的解释,开源,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田野县鄙者(指农业)财之本也;垣?仓廪者(指贮备)财之末也;百姓时和(适时耕作)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按等级征赋税)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荀子?富国》)。荀子认为,在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二者的关系上,农业生产是国富的本和源,而国家财政的税收和财物贮备只是国富的末和流。这里,荀子用本末源流的关系来说明农业生产和财政的关系,就十分形象地和十分正确地指出了生产对于财政的决定作用,这是对富国思想的重要发挥。荀子把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看作不仅是由这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物贮备所决定的,而更重要的是由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个思想比较深刻地把下富看成是上富的必要条件。他指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同上)认为之所以“下富则上富”,是因为“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同上)。也就是在民富的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因而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最后达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荀子的节流,就是撙节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荀子?王霸》)。“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征,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荀子?王制》)。认为实行这样的节流政策,就可以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建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之上,以达到“上下俱富”的目标。荀子还指出“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荀子?国富》)。这就是说没有给百姓利益,却要向百姓索取利益,不如先给百姓利益,然后从百姓手中取得利益更为有利。节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物贮备,而且是为了通过轻税裕民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荀子的开源节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和法家的学说。早期儒家强调民富是国家的财源,法家强调富国,并把农业看作富国的源泉。荀子在这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他指出了民富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从生产出发说明了下富是上富的先决条件;二是他主张上下俱富,把国富也放到了重要地位。总的来看,荀子的开源节流的富国方针是兼取了儒法两家之所长而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荀子开源节流的财政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财政思想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李翱在《平赋书》中指出“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等等,都是对荀子开源节流理论的具体发挥。 中国战国时期荀况提出的关于理财的经济思想。《荀子?富国》:“故田野鄙县者(指农业生产),财之本也;垣?仓廪者(指粮食储备),财之丰也;百姓时和(按照天时),事业得叙者(依次耕作),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照着等级征税收进国库),货之流也。”荀况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才能充实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流是国家从农业生产中征收赋税收进国库。因此,他主张“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对斟酌也”。就是说,要在不违农时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并采取撙节的措施征收赋税,以保证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