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之洞与洋务教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之洞与洋务教育分类:【传统文化】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香严,中年以后号壶公,又号无境居士,晚年则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同治时进士,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和著名教育活动家。他与张百熙、荣庆、刘坤一等人上疏请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1903年,通过了他主拟的《奏定学堂章程》和相继提出的许多教育方案。1907年,张之洞奉职中枢,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主持全国的文教事宜,对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对清末的教育改革影响很大。 《劝学篇》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他洋务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虽是写于1898年,但它却是张之洞长期从事政治活动和教育实践的产物。全文共24篇,几乎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虽然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趋于保守,维护封建纲常的,但其中大部分关于办学经验和心得的内容是非常可贵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爱国主义的思想和重视西学、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张。尤其是兴办工、商、兵、农、矿诸学,是张之洞的一贯主张,也是前人没有全面系统提出过的。同时,张之洞还把游学、译书、办报归之于教育,明确其在“开民智”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也是张之洞倡导新学学制的纲领性文件,是张之洞等人在创办近代教育,试验各种新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张之洞《劝学篇》思想的发展和实施。总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 张之洞是一个热心教育又懂得教育的教育家。他一生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而且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兴学堂,办报馆,编教材,定学规,制订学纲和学制,视察教育实施情况,在科举时代打破常规、选择任用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教育进步并有着丰富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人物。在办教育上,张之洞主张要走自己的路,反对被洋人所制,强调要广泛和准确地翻译西方的教科书。张之洞曾设想在师范和游学发展起来以后,逐步摆脱雇佣洋教习,为洋人所制的窘况,发展自己的教育。在《学务纲要》中,张之洞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宜多看参考书”,并应该学一些“教育学、学校管理法、教育行政学、学校卫生学、师范讲义、学务报、教育丛书等类”的书,使“所办学堂不致凌杂无序”。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张之洞提倡自学,不管是中学还是西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点门径,而治学能有得,全在自己。张之洞曾经亲自教学,自编教材,视察学校,为的是造就洋务“通材”。在不违背统治阶级利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吸取科学文化知识。他的著作汇辑《张文襄公全集》中,以《报冰堂弟子记》、《劝学篇》、《学务纲要》、《循序》、《书目答问》、《?轩语》等为代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