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居正的理财主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居正的理财主张分类:【传统文化】 张居正(1525―1582)治理国家财政的中心是“杜私门,强公室”,打击贪吏和豪强兼并势力,挽救面临破产的国家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他认为“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菽,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书牍》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所以,他一执政,即推行清丈土地政策和采取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以解决“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侵欺拖欠”的问题。 清丈主要是全面丈量土地,查清贵戚豪门隐瞒土地、逃避赋役情况。在历时三年的清丈中查出了权贵大量隐占的土地,这些被隐瞒下来的土地,不仅削弱了朝廷财政收入,而且由于税、役有定数,相当部分负担被转移到了中小地主和农民身上,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社会动乱。因之,清丈土地是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财政收入的关键措施,对调解税役负担,稳定社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效果是明显的。 一条鞭法则是中国赋役史上一项重要改革,把各项赋役合并归一,并按田亩征银,使一向以实物缴纳的赋税和劳役转由货币完纳,对封建政府赋税制度发生深刻影响。但在顽固派和豪强地主的阻挠下,贯彻得都不彻底。 此外,张居正还在考成官吏,裁汰冗员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冗滥者裁之”,“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明史?张居正传》)。经过整顿“汰冗员”达“什二三”(《行实》),改变了“出令者多,任事者鲜”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财政支出。 在驿递、漕运、治河等方面也进行了某些改革。使驿递供亿之繁大大减少,使漕粮运输及时安全抵达国库,使黄淮水患得到治理,田庐尽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 在农商关系上,他主张资商利农,不重榷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他把农业的发展,视为商业的基础,同时,把商业的发展,视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农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是在当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中有了一部分商品性生产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否定。 张居正的改革收效明显,但仅十年就被守旧顽固势力清算,改革被否定,然而其对历史的深远影响是不可泯灭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