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謇的棉铁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謇的棉铁主义分类:【传统文化】 张謇(1853―1926)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他自己所标榜的“棉铁主义”或“棉铁政策”。他希图以优先发展棉铁尤其是棉花种植、纺织业为中心,从而振兴中国实业。张謇认为实业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他说:“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之说为完善,无工商则农困塞……义有先后而无轻重。”(《张季子九录?记论舜为实业政治家》)他还从理论上对农工商之间的关系和各自所处的地位做了一定的分析。他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又说“民生之业农为本,殖生货者也;工次之,资生以成熟也;商为之绾毂,而以人之利为利,末也”(《通如海棉业公会棉产统计报告书?序》)。可见张謇所说的本与末,不同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本与末,他是从农工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过程来理解本与末的,并无倚重倚轻之意。张謇之所以主张以棉铁为中心,主要是考虑到这两种产品在当时是进口的最大宗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销路最广,而且利润丰厚,尤其是棉纺织业更为有利可图。他考查了清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其统计表明当时进口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其次是钢铁。对由于棉铁大量进口所造成的大量漏卮,张謇说:“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因此他强调实业救国必须以发展棉铁业为目标,而发展棉纺织业又为第一重要,即所谓“实业亦必有的……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集,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张季子九录?对于救国贮金之感言》)。他认为只要发展棉铁两业,就“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张季子九录?汉冶萍就职演说》)。张謇的棉铁主义主张,在当时国力有限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智力,优先发展一两种对外国依赖最大的产业,以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其兴办棉铁业的活动,在当时对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张謇的棉铁主义的真正目的,则是出于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本性要求。他之所以提倡“棉尤宜先”,主要是因为棉纺织业投资额少,资本周转快,更容易为资本家获取利润,另外,也与其“民生之业农为本”的观点有关。他认为发展棉业可以带动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因为“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所以他认为棉业最为重要。为了促进种棉业的发展,保证棉纺织业的原料供应,他还试图自己创办政经合一的垦牧公司。在其就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后,提出了十年内增加纱锭160万枚和织机5万台的目标。为此,还拟订了许多奖励实业的条例等。在“棉铁主义”的指导下,其振兴实业的活动一度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衰败的厄运。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