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方元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方元音

韵书。清樊腾凤撰。樊腾凤(1601—1664),字凌虚。直隶唐山(今河北隆尧县)人。樊氏为方便儿童识字,在兰茂《韵略易通》一书基础之上删并成《五方元音》,书约成于顺治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1656—1673)间。
《五方元音》声母二十,标目字为: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虽然此书与兰茂之书均为二十声母,但实际该书仅十九类,因“云”“蛙”两母相当于兰氏书之“一”母,即零声母,而兰氏书中之“无”母,该书已消失。该书韵分十二,其标目为:天人龙羊牛獒虎驼蛇马豺地。与兰氏书相比,该书将《韵略易通》之“山寒”、“端桓”、“先全”合为“天”韵;“真文”改称“人”韵,并将韵尾收[一m]的“侵寻”、“缄咸”、“廉纤”三韵字分别归入“天”、“人”两韵;“江阳”改称“羊”韵;“东洪”和“庚晴”并为“龙”韵;“幽楼”改称“牛”韵;“萧豪”改称“獒”韵;“呼模”改称“虎”韵;“戈何”改称“驼”韵;“遮蛇”改称“蛇”韵;“家麻”改称“马”韵;“皆来”改称“豺”韵;“支辞”、“西微”、“居鱼”并为“地”韵。兰氏书十六韵已很简单了,此书却还要简,止有十二韵,这究竟是何原因呢?有人以为这完全是反映了语音的发展演变,但樊氏自己曾说:“一元有十二会,一运有十二世,一岁有十二月,一日有十二时,日月一年有十二会,黄钟有十二律,韵亦十二,出于自然,增之不可,减之不可,谓非天地之元音亦不可。”由这段话看,十二韵并非一定完全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该书的声调分为五类,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与《韵略汇通》同。但其入声不配阳声韵,而是与“虎驼蛇马豺地”六个阴声韵相配。此书在所分之十二韵部前,各附一个韵图,概括各韵部所列之音切,在内容上,与韵书完全吻合。一图之内,横列二十声母,纵分四个部分,分列四呼,一呼之中再分列上平(即阴平)、下平(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韵图所列之字,正是韵书中各小韵之首字。这些韵图,正是此书列字之纲领。此书共收八千四百余字,对韵字的训释一般较简略。此书对于研究汉语北方方言发展历史有较重要的价值。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广宁年希尧(字允恭)曾刻印过一增补本《五方元音》,删补不多,与樊氏原本较为接近;到雍正五年(1727),年希尧第二次增补,这次增删较多,他于《自序》中说:“增者十之五,删者十之一”,改名为《重校增补五方元音全书》,与樊氏原本就有很大不同了。继年氏之后还有一个赵培梓,他于嘉庆十五年(1810)又将《五方元音》改成《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十二韵目虽未变,但每韵下均注明了《诗韵》之韵目字;还将二十声母之代表字换成了三十六字母中的“见溪晓影端透泥来邦滂明敷精心微照穿审日”;声调也被改成上平、下平、上、浊上、清去、浊去、上入、下入八类。这表现了赵培梓强烈的复古主义倾向。由于年、赵两书的出现,并广为流传,樊氏之原本倒反不被人注意了。

五方元音

(清)樊腾凤著,魏大来参订,为删补《韵略易通》而作。2卷。韵分12,列12图;声母20; 增四声为五声(阴、阳、上、去、入),以入声配阴声韵。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年希尧的增补本。

五方元音

二卷。清初樊腾凤撰。樊氏字凌虚,尧山(今河北唐山县)人。《唐山县志》谓樊氏“嗜学,不屑时艺,精易数,占休咎验如桴鼓。时当明季,四海鼎沸,凤夙有拨乱反正志,然静验己运,难以有为,遂闭户潜修,留心韵学”,“《元音》外所著犹有他书,惜后人力微,俱归散佚”。《五方元音》由樊氏同邑太学生魏大来参订。据赵荫棠考证书成于顺治十一年 (1654年) 至康熙十二年 (1673年)之间。这部书是删并兰茂的《韵略易通》而成,它将韵部并为十二,并且用天地动物名称作为标目,所分十二韵部是: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这个系统是将《韵略易通》的“山寒”、“端桓”、“先全”合为 “天”韵,大约读 〔an〕。“真文”改称“人”韵,大约读〔en〕。收 〔-m〕尾的“侵寻”“缄咸”“廉纤”韵字也分别归入“天”、“人”韵。“江阳”改称“羊”韵,大约读 〔ag〕。“东洪” “庚晴”合为“龙”韵,大约读〔ug〕和〔eg〕。“幽楼”改为“牛”韵,大约读〔ou〕。“萧豪”改为“獒”韵,大约读 〔au〕。“呼模”改为“虎”韵,大约读 〔u〕。“戈何”为 “驼”,读 〔o〕。“遮蛇”为“蛇”,读〔ε〕。“家麻”为 “马”,读 〔a〕。“皆来” 为“豺”,读 〔ai〕。“支辞”、“西微”、“居鱼” 合为 “地”韵,读 〔i〕、〔y〕、 〔ei〕、 〔ɿ〕、 〔ʅ〕。樊氏说:“一元有十二会, 一运有十二世,一岁有十二月,一月有十二时,日月一年有十二会,黄钟一年有十二律,韵亦十二,出于自然,增之不可,减之不可,谓非天地之元音亦不可。”他认为十二韵应十二律,声气自然,循环无端,合理数相通之义。这完全是一种附会。为了凑成十二之数,他居然把“西微”、“居鱼”合为一韵,使一个韵部包括五个韵母,这是很不合理的。但“东洪”与 “庚青”相并,“先全”与 “山寒”相并,收 〔-m〕 尾各韵并入收〔-n〕 尾各韵等则反映了语音的发展变化。《五方元音》把声母并为二十个: 梆p、匏p'、木m、风f; 斗t、 土t‘、鸟n、雷l; 竹tξ、 虫tξ’、 石ξ’、 日ʐ; 剪ts、鹊ts‘、丝s、云j; 金k、桥k‘、火x、蛙o。兰茂书中的“无”母尚读〔v〕,这个音清初已变为零声母。按理“无”“一”相并,应有十九个声母,但樊氏为凑足二十之数,遂把兰氏的“一”母分为“云”“蛙”两母,实际上只有十九母。《五方元音》保留入声和入声韵。声调分上平 (阴平)、下平 (阳平)、上、去、入五类。入声韵改配阴声韵,虎、驼、蛇、马、豺、地六个阴声韵配入声,故入声韵亦有六部。入声韵改配阴声,说明入声韵尾已经脱落,可能仅保留促调。樊氏在所分十二韵之前各附一个韵图,概括各韵部所列音切。内容与韵书完全相合。一图之内,横列二十声母,纵分四个部分,分列四呼。一呼之内,再分列阴平、阳平、上、去、入五个声调。韵图所列的字,就是韵书中各小韵的首字。这些韵图是韵书列字的纲领。樊氏原本今已不易见到,流传较广的是年希尧的修订本。年氏于清雍正五年 (1727年)将樊书加以修订,“增者什之五,删者十之一,仍其名曰 《五方元音》”(年氏自序)。年氏的改订主要是加字增注,语音系统基本未变。年氏改订本《五方元音》有同治五年 (1866年)五云楼刊本、文玉堂刊本、光绪九年 (1883年)校经山房刊本、光绪十年 (1884年)重刊本、上海广益本等。另有清赵培梓改订本《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