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彝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彝文分类:【传统文化】 汉文史籍称“爨文”、“韪书”等。彝族使用的文字。现存最早的彝文是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铸刻在贵州省大方县内一口铜钟上的铭文。一说属象形文字类型, 一说属音节文字类型。一个字是一个音节。笔画少则一笔, 多则十几笔。四川凉山一带的彝文, 行款从右向左横书,云南、贵州一带的彝文行款直书左行。历史上用彝文记载的文献, 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医药、农技、宗教、风俗等内容,为研究彝族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的珍贵遗产。1974年对四川凉山彝文进行整理,制订出《彝文规范方案》,并于1975年试行。规范彝文有八百十九字,一字一音,行款从左向右横书。已出版报纸、教科书、读物、词典等。 (共产党象太阳) 彝文 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彝语称彝文为“尼司”、“纳苏司”、“尼苏书”、“纳苏波玛”等。彝文在汉文史书上称为“爨文”、“爨字”、“韪书”、“倮文”、“倮倮文”、“夷文”等。彝文多为毕摩认识和使用,过去不少人也把它称为“毕摩文”、“奚波文”等。随彝族族称的规范,现统称为彝族文字,简称彝文。 以彝族文字为突破口,对古代彝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彝文的研究意义远远超出了彝学范围,有学者认为,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文字,除三种原始民族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彝文、汉甲骨文)之外,其余各种民族古文字和现代民族文字,都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参照上述三种原始民族文字,先由少数人创制出来,然后再向全民族推广的。又如,1973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一件铜戈,上面刻着铭文,时代大致相当于春秋至战国前期。对铭文内容一直无法释读。这些“无法释读”的文字到1989年11月23日,新华社由成都发出电讯说获得重大的突破。该电讯说,四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器物上的图形符号已发现130多种,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高级工程师钱玉趾先生,根据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彝族语言、语法规则,以及铜器铭文的一般规律,认为铭刻在距今2400年的一件铜器上的3个符号可以释读为“诺苏”(彝族自称)使用的铜戈。钱玉趾先生还在1989年第6期的《四川文物》上发表《四川出土的几件铜文考》。将巴蜀文化的历史作了介绍,并公布了几件铜器的铭文。此外,用古老的彝族文字与西安半坡仰韶彩陶刻划符号进行比较,也获得了新收获。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但它到底古老到什么年代,这还没有取到一致的看法。关于彝文起源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彝族文字起源于仰韶文化同期;②彝文产生于先秦时代;③彝文产生于西汉以前;④彝文创始于唐代而集大成于明代。 关于彝文起源问题,彝、汉文史料都有记载。彝文史料《帝王世纪?人类历史》中云:“从人类始祖希母遮之时,直到撮侏渎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间并无文字,不过以口授受而已,流传于二十九代武老撮之时,承蒙上帝差下一祭司宓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西南彝志》卷三《哎哺九十代》记载哎穆穆氏族传了十代,人们“心里想,口里讲,手上写。”等。 关于彝文起源问题汉文史料多有记载,特别是乌蒙山一带的地方史志各家辗转记述了彝文创始者阿 及其创造文字的经过。但彝文起源问题各家记载的不一。《滇系?杂载》说:“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 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祖”。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风土志则记“安国亨所译夷书几则,内载阿 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清杜锦的《爨人阿 论》曰:“唐时马龙为东爨纳垢部,其裔有阿 者,能察日辰,占星象,预期知风雨,未事识灾祥,爰作爨书,厥号曰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三年始成,可以究天道,可以定人事”。学者们经过从多角度研究彝文起源,大多认为彝文起源不晚于西汉时期。 彝族文字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既一个字形包含了声母、韵母、声调、如彝文字“田”读音为ma 21 ,汉义为“不”,它包含了声母m,也包含了韵母a,又包含了21声调。一个字形一个音节,每一个音节字形又是形、音、义三位一体。彝文创始时是一种典型的表义文字,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将其通假代用,致使目前的彝文一个字形包括了多项意义,对此有些人误认为彝文是一种典型的表音音节文字。其实彝文类型功能及其变化过程跟汉文差不多。最早的汉文也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现在打开《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字典》一看,几乎每个字义的解释都已含有多层意思,单纯字义类已很少了。汉文从原来的表义文字发展到表多义的文字,人们仍然认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典型的表意文字类型。由此我们认为,彝文从创始到现在,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原始意义没有变,它的字形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它的属性仍然是表意的音节文字类。 彝文字形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以独体字为主,很少有合体字。结构比较复杂的字由独体字外加一些附加成份来组成。彝文的基本笔画有横、竖、撇、横折竖、竖折横、半圆口向左、半圆口向右、半圆口朝上、半圆口朝下,圆圈等。其书写笔顺为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主体后附加。以三四画为一字的占大多数,十画以上的字很少。 彝族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和世界各国文字发展的规律相同,同样经历了文字发展的共同道路,仍然从刻木记事到图画文字,从图画文字又发展为表意文字。彝族历史文献《西南彝志》载:“哎君不知年,记年树上看;哺王不知月,记月石上察”。这说明彝文萌芽源于哎君、哺王时代,其目的是用于“记年、记月”,起源形式是“刻木记事”。流传于哀牢山一带的彝族文献《尼苏夺节》就彝文形成问题是这样记载的:“最初的彝文是赋有神性的尼施创造的,尼施从金树上把花一朵一朵地摘下来照着写,写出的字象金花一样美丽,尼施又从银树上把花一朵一朵地摘下来照着写,写出的字也象银花一样美丽。尼施一共写了一百天,金树上的三千字写完了,银树上的三千字也写完了”。这说明彝文初期是照实物描摹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比起“刻木记事”有许多优越的地方,是一大进步。但图画文字的一个致命缺点是不好书写,没有读音,含义任其读者解释,同样的字可能解释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图画文字作为交际工具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后来的彝文体系中真正属图画文字类的字已寥寥无几。图画文字基本是照着图画下来的,所以还谈不上造字法。它在彝文造字方面还构不成一个体系。关于彝文造字法,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象形造字法 彝文是用象形造字法从图画文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削弱了图画性,加强了符号性。彝文象形文字是直接用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象而造成的,依这种造字法造出的字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它可以让人见到某一象形字就大体知道它的意义,并能因此而确定它的读音,起到表意功能的音节文字作用。我们说彝族刻划符号图画时代还不属于文字,没有具备文字的功能。从发生学上看,彝族文字多始于象形,象形造字法是客观世界一些实物形体的复制。彝族人民对彝族地区出现的各种实物形体都具有共同的概念,对用线条描摹复制的各种实物形象能敏感地意识到,因此彝文最初采用的是象形造字法。象形造字法又分具体象形造字法和抽象象形造字法。 1.具体象形造字法。具体象形造字法造出的彝文字有明显的图画痕迹。它还保留着图画的某些特征,是彝文体系中比较接近画的一部分文字。它是表具体事物的,所以字也像事物之形,人们见到字形就大概知道表什么物、指什么形。我们说具体象形是相对而言的,并非字形与实物微妙微肖、栩栩如生。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简洁才便应用。象形文字既有图画的手法,又削弱了图画性,加强了符号性,用线条描摹客观事物形象,字形基本像所指事物形状。每个字代表一个固定的音,使人见到字形便大概知道字义(字例见本章附表一); 2.抽象象形造字法。世间万物并不都能用具体象形来表示,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如红、绿、黑、白颜色除用具体色调外)是无法用形体来表示的,认识、想象、推理一类抽象概念用形体也是无法表示的。所以,人们就从具体象形字中抽出某些符号来代表一定的意义范畴(字例见本章附表二)。 (二)指意造字法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时空中的万物形形色色,世间的事物和行为并非用象形造字法就能全部表达出字来。象形造字法在造字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远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需要,于是又孳乳了另一种彝文造字法――指意。 指意造字法是在彝文象形字和原有字形上附加指事符号来表示,与象形造字法不同的地方在于:象形造字法是表具体事物的,重在像事物之形;指意造字法是表抽象事物概念,重在用象征手法表达字义,把与它有关联的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提示出来造字。象形文字的图画性较强,与实物图形较为接近,所以一见就明掺。而指意却不然,需要人去理会方能明白含义,而且有些字解释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指意字很多是人为的,任何人都可以把要表示的思想自由地写出来。而且,同一类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同一类事物,人们的认识程度并不一样,文化修养不一可造出不同指意字形的书写符号,拥有不同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生活习惯的人也会在表达同一类事物时造出不同的书写符号。所以,指意造字法有很大的任意性也是与象形造字法所不同之处。彝文指意造字法又分为:①抽象指意造字法;②原文上加指意符号造字法;③合体指意造字法等三种形式。(字例见本章附表三)。 (三)变体造字法 变体造字法是彝文与其它民族不同的一大造字特点。彝文象形造字法和指意造字法虽与其它民族文字的同类造字法不相等,但其手段和方式有相似的地方。而彝文变体造字法类在其它民族中似没见过。彝文变体造字法是彝族人民对文字学的一大贡献。 变体造字法是济象形造字法和指意造字法之穷而产生的另一种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具有灵活和多产的优点,因而被彝族人民广泛采用。用这种造字法造出的字在彝族文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变体造字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它产生的条件和必要。因为人们尽管造字时多么会抓住形象和特征,也只能画出几种特体或几个门类;尽管人们怎样聪明地用指意造字法来弥补象形造字法的不足,仍然无法表达很抽象的概念。文字必须与语言情况相适应,在语言中有表事物共性的,也有表事物个性的;有表示具体概念的,也有表示抽象概念的。有些语音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语音的表达也日趋严密和准确,语法由粗至细,虚词大量出现,侧重表形的象形造字法和侧重表意的指意造字法,都没从侧重表音方面考虑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无疑,这一矛盾是象形造字法和指意造字法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很多客观事物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假若照象形、指意造字法逐个造字,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概念造一个字,那彝族文字就会大幅度的增加,那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字库,将受到彝族人民的拒绝和抛弃。彝文变体造字法是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利用新字的某一部分与原有文字相关联的特征,用变体的手段来达到造字的目的。这样既弥补了文字之不足,又抑制了文字的膨胀。彝文变体造字法又分为:1.转位变体造字法;2.增、减笔画变体造字法;3.综合变体造字法等三种形式(字例见本章附表四)。 彝族文字的认识价值早已被国内外学者关注。所以国内外均有一批学者致力于彝文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如法国人保禄、维亚尔神甫;日本学者习田龙雄教授。国内学者有丁文江、杨成志、闻宥、马学良、陈士林、丁椿寿、武自立等先生。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年有一批中青年学者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彝文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相信将会取得重大的突破。 表一 具体象形造字法 表二 抽象象形造字法 表三 指意造字法 表四 变体造字法 1.转位变体造字 2.增减笔画变体造字 3.综合变体造字 彝族使用的一种从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文字。彝文,旧称“爨文”、“倮倮文”、“韪书”等。主要通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彝族地区。彝文是本民族自行创造的中国古文字之一,起源时期大致在秦、汉之际。从彝文内部结构来看,大致可分为象形字、象意字、假形字三部分。彝文字数据初步统计大约有一万字左右。各地通行的彝文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一字多形上。彝文中也有个别汉文借字。1975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人员在原有彝文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后经国务院批准在全省彝区推行。整理规范后的彝文克服了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的缺点,固定音、形、书写规则,选用819个字为标准的音节文字。已用这种规范后的彝文出版有报纸、教科书、读物、词典等。历史上用彝文记载的文献,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医药、农技、宗教、风俗等内容,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的珍贵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