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势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形势户分类:【传统文化】 宋时对在仕籍的文武官员和州县豪强、地主等人户的统称。“形势”一词原意指权势、权位,引申指权贵及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有:“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之语。宋范仲淹《范公墓志铭》:“初公为洛阳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宋代的形势户既包括官户,也包括吏户即充当州县衙门公吏和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部分上户。官户数少,而吏户数多。形势户是宋代地主阶级的当权派,享有减免租税和差役的特权。由于赋役大多降落在农民身上,农民不堪沉重负担,或避役逃亡,或将田地献给形势户,自为佃农以免役。各形势户亦乘机兼并土地,奴役佃农。宋代形势户单立户籍。《宋史?食货志上二》载:“诸州税籍,彖事参军按视,判官振举,形势户立别籍,通判专掌督之。”宋朝廷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也规定某些禁约。如《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载:“又置折中仓……每百万石为一界,禄仕之家及形势户不得辄入粟,御史台纠之。”北宋初,各州府还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字样。形势户纳税时间须比平户早半月,如拒不纳税,则加重刑罚。 宋代包括官户、吏户在内的当权地主阶层。唐五代时,“形势”一词指地方上有权势的豪富之家。宋代则明确指官户以及充当州县官府吏人和乡里基层政权组织头目的乡村上户。其中以吏户为多,官户约占三分之一,这些人大都是大地主。由于形势户总是和官户联系在一起,故又称“品官形势户”。与形势户相对,不在任何政权组织内任职的人户称“平户”,它包括形势户外的全部人户,而形势户只约占总户数的千分之三。朝廷对形势户在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规定了某些禁约。北宋初,各地方专设“形势版簿”,令通判专管其租税,其纳税须比其他人户早半个月,如拒不纳税要加重惩罚。南宋改为在赋税簿籍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以醒目。在法律上,除官户外,其他形势户没有特权,但仍可依仗权势而为非作歹。参见“官户”、“吏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