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形容服饰外观的成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形容服饰外观的成语

分类:【风俗文化】

翠羽明挡: 翠羽: 翠鸟的羽毛,是冠帽、簪钗上的装饰。?:妇女的珠玉耳饰,系于耳垂。《释名?释首饰》: “穿珥施珠曰?。”又因多以质地透明的材料制作,故名“明?”。语出《九龠别集?负情侬传》:“又指生抽一箱,悉翠羽明?、玉箫金管也,值数千金,又投诸江。” 明?材质特殊,翠羽只有在翠鸟活着的时候拔下其胸前的羽毛,才能保持鲜亮的色泽,这两种饰品都相当珍贵。所以“翠羽明?”泛指珍贵的饰物。

玉佩琼琚: 语本《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玉佩:玉制的佩饰。琼:赤色美玉。琚: 一种佩玉。汉贾谊《新书?容经》曾写道:“鸣玉者,佩玉也,上有双珩,下有双璜,衡牙、

珠, 以纳其间, 琚、?以杂之。”琚是系在大佩珩璜之间的玉饰。此成语以几种佩玉泛指精美的玉制配饰。

绫罗绸缎: 绫: 据《正字通?系部》解:“织素为文者为绮,光如镜面有花卉状者为绫。”罗: 《释名?释采帛》记载:“罗,文罗疏也。”其质地轻薄,牢固耐用,汉代以来被视为织物中的佳品。 绸: 《说文》:“, 大丝缯也。”《急救篇》颜师古注:“抽引粗茧绪,纺而织之绸。”绸是粗丝织成的织物,质地柔软。缎:真丝织物,富有光泽。语出《儿女英雄传》三二回: “金子是黄的,银子是白的,绫罗绸缎是红的绿的。”绫、罗、绸、缎均是精美、高级的织物,罗列在一起使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它们做成的服装。

蝉衫麟带: 蝉衫: 以纱垮制成的衣衫, 因薄如蝉翼而得名。语出唐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像蝉翼一样轻薄的纱衣,像麟一 样色彩斑斓的衣带,形容服饰精美华丽。

衣裳楚楚: 楚楚: 鲜明的样子。语出 《诗?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贵族们夏天穿的衣服“麻布如雪”,像蜉蝣翅膀一样白而透明,鲜亮整洁。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衣冠济济: 衣: 指衣服。冠: 泛指首服,冠帽。济济: 美好貌。语出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一二出: “听启: 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形容服饰华丽。

衣冠济楚: 衣: 指衣服。冠: 泛指首服,冠帽。语出元高安道《嗓淡行院》曲:“寻故友,出来的衣冠济楚,象二端严。”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朱翠绮罗: 珠翠: 珍珠翡翠。罗绮: 绮和罗两种丝织品的合称,泛指精致华丽的丝织品。语出宋周密《武林旧事?观潮》: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以华美的丝织品指代妇女华丽的衣饰,也指盛装的妇女。

珠光宝气: 语出鲁迅《准风月谈?难得胡涂》:“那大概像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了。”全身上下都闪耀着珍珠宝石的光彩,说明佩饰繁多,形容了衣饰的富丽。

穿金戴银: 语出元杨景贤《刘行首》二折:“我杨柳细腰,海棠颜色,穿金戴银,偎红倚翠,我跟你出家,有甚好处? ”金银都是贵重金属,多做佩饰之用,穿戴的衣物上有很多金银装饰,形容穿着高贵、讲究。

黼黻 (fǔ fú)文章: 语出《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妇宫染彩,黼黻文章。”黼: 黑与白; 黻: 黑与青;文: 青与赤; 章: 赤与白。它们是古代用颜料染上的各种色彩。另外,文章指错杂的花纹,也指古代礼服上各色相间的花纹。黼黻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礼服上的十二章纹饰中的两个。黼作斧形,取能断之意,刃白身黑; 黻作两弓相背形,指善恶相背,可以明辨,左青而右黑。后也以此泛指艳丽的色彩。

衣衫蓝缕: 衣衫: 衣服的统称。蓝缕: 衣裳破烂。语出明吴承恩《西游记》四四回: “虽是天色和暖,那些人却也衣衫蓝缕。”形容衣服破旧不堪。亦作“衣衫褴褛”。

鹑衣百结: 鹑衣: 鹌鹑尾秃无毛,就像衣服上的补丁一样。百结: 形容衣服上缝补缀结非常多。语本 《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此语形容衣衫破烂不堪。也作“悬鹑百结”。

冠袍带履: 冠: 古代贵族的头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后由汉代起成为了官宦的首服。袍: 穿着范围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同时也作为朝服。带:指衣带,多以布帛和丝制成,古代官服都系有腰带,余下的部分垂至地上,以示对帝王的尊敬。履: 鞋的统称。冠、袍、带、履都是帝王、贵族上朝时必不可少的配套服饰,此成语指上朝的服饰。

象简乌纱: 象简: 象牙质地的朝笏。笏是古代官员侍臣朝见皇帝时所持的手板。据《礼?玉藻》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在上朝行礼时执于手中,将需秉奏之事和皇帝的旨意都书写在上面,用毕插于腰间,后来逐渐演变成饰物,仅用以表明官员的身份。乌纱:明代冠帽,由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因冠上蒙有黑色细纱而得名,冠身左右各插一翅。语出明冯维敏《商调集贤宾?舍弟乞休》: “把象简乌纱收拾起,打扮出村翁的风致,拜谢当今圣主赐臣归。”象简是大臣官服的腰饰,乌纱是冠帽,它们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

方巾阔服: 方巾,即“四方平定巾”。据明王圻《三才图绘?衣服》解释:“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也。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阔服: 宽大的衣服。“四方平定巾”为明代儒生职官所戴,是用黑纱制成的方形便帽。后以这种服饰形制指古代士绅装束。

凤冠霞帔: 命妇的服饰。宋代起妇女始戴冠。凤冠: 一种用贵金属和宝石等做成凤凰形装饰的冠。是后妃命妇受册封、祭祀朝会时的冠饰。据《宋史?舆服志》载: “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冠饰以九龙四凤。”命妇品级不同,其冠饰也有所不同。至明代,规定除皇后、嫔妃外,其余人未经允许不得私戴凤冠。霞帔: 一种上绣云凤花卉类似披肩的服饰。前后两条,由狭长布帛制成。前垂三尺有余下垂至膝,底端有坠子。原为后妃的礼服,后也作为贵族和受朝廷诰封的官宦人家成年妇女的装饰,也由宋代起始用。据《宋史?舆服志》载: “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明史?舆服志》载: “洪武四年: 命妇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以朱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为燕居之用。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霞帔的绣纹也按命妇品级而定。至清朝,其定制更加多样,并且普通妇女出嫁或入殓时也可着霞帔。后以“凤冠霞帔”指华丽的服饰。

褒衣博带:语出《汉书?隽不疑传》:“[不疑]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颜师古注:“褒,大裾也。古著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裾指衣襟。肥大的衣衫,宽而长的衣带,是古代儒生的装束。

方领圆冠:方领:领式的一种,领襟为长条,相交掩后成方形。汉代以后,领色服色相异,成为儒服的代称。圆冠: 圆形的冠。“圆”通“圜”,《庄子?田子方》书:“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 履句履者,知地形。”可见戴圆冠是儒者学识的体现。语出南朝梁何逊《七召》: “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方领圆冠”即指古代儒者服饰。

高冠博带: 高冠,高顶之冠,高冠在春秋时较为盛行。博带: 宽松的衣带,多为儒者和官吏之服。语出《墨子?公孟》: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戴着高大的冠帽,系着宽松的衣带,是一种儒生的装束。这种装扮也是比较正式场合的穿着,所以也比喻衣着礼服。亦作“峨冠博带”。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 “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你与老夫说咱。”

绿蓑青笠: 蓑: 蓑衣,御雨之服。笠: 斗笠,用棕、草蒿、毡等材料编成的帽子,圆形,顶部隆起,起到遮阳、蔽雨的作用。多与蓑衣相配。语本唐张志和《渔父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绿蓑指用草编成的蓑衣。唐韦庄《桐庐县作》诗:“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可见,蓑衣也是渔翁的装束。“绿蓑青笠”指绿草编的蓑衣,青竹编的斗笠,形容的是渔翁的装束。

布衣韦带: 布衣: 以棉、麻、葛、苎等制成的衣服,为庶民之服。韦: 熟牛皮。韦带即指以熟牛皮制成的腰带,没有装饰,也是庶人的服饰。语出《汉书?贾山传》: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颜师古注:“言贫贱之人也。韦带,以单韦为带,无饰也。”穿着粗布衣服,系着没有装饰的韦带,指平民或隐者的粗陋服饰。

短褐椎结:事本《后汉书?梁鸿传》:“同县孟氏有女,鸿闻而聘之。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妻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梁鸿欲使妻子与他同去山中归隐,要她装扮朴素,孟氏便改变装束。椎结: 把头发挽成椎子一样的髻。汉代普通妇女多梳这种发髻。短褐: 指文中的布衣,是以粗麻制成的衣服,为贫者之服。梁鸿之妻穿着粗麻布短衣,挽着椎形发髻。此语形容古代贫苦人的装束。披星戴月: 本意为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忙碌或不分昼夜地赶路。而在服饰文化中,“披星戴月”有其独特的含意,是中国纳西族的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服饰。纳西族妇女都披一种披肩,上宽下窄,披肩上有用彩色丝线绣制的圆盘。圆盘共有九个,两大七小,大的代表着日月,小的象征星星,这种装饰独特的披肩,被称为“披星戴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