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式教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形式教育分类:【文化精萃】 也称形式训练。同实质教育相对。18世纪欧洲的一种教育学说。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内容中的“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学、数学等)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强调智力活动形式方面的训练。 近代西方形式教育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各种不同的官能――观察、想像、思维、判断、价值观、美感、意愿、幻想、意志等。每一种官能都可以选择一种教材加以训练。教育应该以形式训练为目的,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它是否有助于训练。通过有效的训练,心灵的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使各种潜在能力变成实在能力。英国哲学家洛克是近代西方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它部分去。”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准则。 形式教育维护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建立起来的“古典中学”的办学方向,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美中学教育有很大影响。它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形式教育无视时代要求,因循守旧,重装饰而轻实用。与适应时代的发展,强调教育应追求实质目的、强调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学的实质教育形成两种对立的主张。虽然形式教育论是一种以唯心主义的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主张,但它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重视学习的迁移,对现代教学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