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形彰势显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形彰势显论

分类:【传统文化】

王羲之的笔势论跟以往的书势论有所不同,提出了“形”与 “势”的密不可分的共存同生关系,即 “形彰而势显”。

书体不同,“形”、“势”也不同,运势造形之法也不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在讲了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等等之后,说: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紧接着说: “若欲草书,又有别法。”对草书的 “形”、“势”之别法,他强调“棱侧起伏”和 “点”,又强调草书之形、势与篆势、八分、古隶相通。而章草及章程行押又有别法,“不用此势”。这种按书体的不同,分论书势,源自卫恒《四体书势》。

王羲之认为“学书之道有多种”,并非只有一法,但把握 “形”、“势”是基本的。把握“形”、“势”也需渐进积累,“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帷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运势造形在一遍遍的书写实践中增强艺术性。其中 “滑健”两字是基础,不可“生涩”。“滑健”的方法是“视觉取势,直截向下”,也就是“棱侧”用锋法。王羲之对侧锋使转的笔势运动,作了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价值肯定。

侧锋笔势运动被引入书法审美范畴,首先丰富了用笔。“用笔之法复有数势”――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等,细细阐释这些笔势之法,几乎十分困难,个中差别往往仅在毫厘。书法审美就是这样,大而论之极为模糊,小而论之又极为精细,大小之间尚缺中段性构连。

王羲之的笔势论,反复论述“缓急”及其关系。草书“须缓前急后”,“下笔不用急,故须迟,……心欲急不宜迟”,“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 ‘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 ‘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透过这种缓急与形势之间相生相成的复杂关系的语言表述,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王羲之对书法审美的把握,相当具有 “时间”意识、“运动”意识。他用“缓急”一语鲜明地揭示了书法审美中艺术节奏感的存在。依此观照传世王羲之墨迹,其丰富复杂多变的笔势节奏,几乎莫可名状,可知此语不虚。

缓急交替的笔势节奏,在于“锋?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需“精熟寻察”,“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望之帷逸,发之帷静”,动静交织,是书法审美节奏感的最高境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