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彩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彩饰

分类:【传统文化】

一般指敷彩于土木之上的华饰,是对建筑木构、墙面之类的粉刷、涂抹。

最基本、素朴的彩饰,是对居住面的涂染。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早期半穴居的底部与穴壁,有以细泥涂染面层的痕迹,西安半坡早期遗址建筑屋盖的草筋泥表面亦有抹以白细泥土光面的现象,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粉刷之法。在商代,泥墙上有涂 “蜃灰”之制,《尔雅》称为“墙谓之垩”。垩者,墙面之饰。后来石灰使用于建筑,便大量采用以灰浆粉刷墙面,求其白洁。在宫殿等高级建筑物上,外墙面有涂以土红之法,这在汉墓壁画中已有反映,如宁城乌垣校尉官署之外墙壁画形象中,可见此例。这种外墙染红发展到明清,便有故宫那般的墙饰。在庙宇建筑的墙面上,传统的华饰是涂染以黄色,成为寺庙建筑的色彩特征。

对木构架的最原始之彩饰是油漆,起于对木材的保护。从考古发现看,也许由于最初油漆生产量太少,物以稀为贵,殷、西周之际的油漆之作,仅见于木胎漆器,战国墓中,有的颇为重要的棺?亦经油漆。建筑物开始使用油漆,似乎以西汉为早,有文献称,西汉武帝昭阳殿曾经髹漆。中国宫殿等重要建筑的立柱(墙体)早有施红的美学“嗜好”。木构柱枋之类,自汉代起以红染为色调。这是因为红为生命(鲜血)之色,染红以示生气灌注,情绪亢奋也。红色颜料采自矿物者多。而油漆之作的基本材料为桐油,多产于南地,以 “三年桐”、“四年桐”为最佳。

彩画是彩饰最常用的形式,发展得很是充分。多沥以粉条、在粉条、或两粉条之间贴以金箔,再以多色绘出各式花纹。沥粉以土粉子、大白粉、胶水之类配制。所用绘彩颜料分矿物质、植物质两类。矿物质颜料有银朱、樟丹、赭石、朱膘、石黄、雄黄、雌黄、土黄、洋绿、石绿、铜绿、铅粉、黑白脂等;植物质颜料有藤黄、胭脂、墨之类。(图一)

从彩画之发展线索看,汉代时,彩画渐渐代替柱枋上的金馇之饼与玉饰,木构锦锈。东汉时将昔日金馇衍化为彩画

头形象。宋代彩画已很成熟。主要有九类: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杂间饰。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将其分为三类:其一是五彩遍装法,以红色为底色,上绘五彩花纹,外缘以青绿叠晕;或以青为底色,绘五彩,以朱色叠晕作轮廓。盛行于唐之前,多施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上。其二,以青绿为色调的碾玉装、与叠晕棱间装。前者外框为青绿叠晕、框内饰以深青底色描以淡绿之花,后者青绿对晕。这类彩画品位较低,故一般施于住宅、林苑及宫殿区之次要建筑之上。其三,以刷土朱暖色为主的彩画,如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属于此类,为彩画中品位最低级者。

清式彩画主要有三种。

(1) 和玺彩画。这种彩画,品位最高。它以∑形曲线为基本线型,绘出皮条圭线、藻头圭线与岔口线,构成的彩绘富于特色。依题材差别,饰龙者为金龙和玺;饰龙凤者为龙风和玺; 饰龙和楞草者为龙草和玺; 饰楞草者为楞草和玺;饰莲华者为莲华和玺。金龙和玺彩画可见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龙凤和玺见于乾清宫、交泰殿与坤宁宫、天坛祈年殿。午门雁翅楼角亭的彩画,为楞草和玺式。而现存天安门的彩画是莲华和玺式。(图二)

(2)旋子彩画。其主要特征,花纹多绘旋纹,故名。这种彩画依用金量多寡,可分为金线大点金、石碾玉、金琢墨玉碾玉、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山西应县净土寺藻井是这种彩画的范例。(图三)

旋子彩画关系到梁枋,梁枋全长除付

头外,分作当中一段的枋心及左右两端的

头三等分,俗称“三停”。枋心彩画者,有龙枋心、锦枋心、一字枋心等区别,花纹题材有夔龙、锦、花草、西番莲等,也有仅中间画一条黑线,即一字枋心。或只刷以青绿不画任何东西,称 “普照乾坤”。在里面靠枋心处有藻头,在藻头之内画旋花,旋花中心名 “旋眼”,旋眼之外画两层旋花瓣,外层称“一路瓣”为漩涡状花瓣造型,内层称“二路瓣”,即靠近旋眼者,各花瓣间距留下的三角空白,称“菱角地”。

图二 清和玺彩绘

图三 山西应县净土寺藻井

图一 内蒙古呼和浩特普会寺大殿前檐柱头及大雀替彩画

旋子彩画以植物花卉为基本母题,风格偏于秀丽。格式以所谓“一整两破”为基础,所绘之部位,除梁枋外,还可施于柱头、斗?、檩身、垫板、天花、椽头等处。其文化品位,低于和玺彩画,常出现在一般官式建筑、寺庙主殿及宫殿组群的次要殿堂之上。

(3)苏式彩画。其发源地在古代姑苏(苏州)。从建筑文化传播学上看,元明清继金之后建都于北京,渐渐形成京式彩画,大致可分和玺、旋子两类,苏式彩画起于宋室南迁之后,风格独异,其花式主要以锦为文化母题。民间盛传“苏州老艺人腹稿更有七十二锦之说”。可分金琢墨、金线、黄线、海墁等多种彩画样式,如线路沥粉贴金者为“金线苏画”;不沥粉、贴金仅用黄线者为“黄线苏画”;仅于梁枋间画出死

头,大木上不画枋心藻头之类而仅画花卉、流云者,称“海墁彩画”。

苏式彩画的花式以联珠、?字、回纹等为多是,藻头画出卡子(分软卡子、硬卡子),由如意头演变而来。枋心常画金鱼桃柳燕。画金鱼则刷地子时接水不接天,先以炭条打稿样,再用白粉按稿样抹白,再画出金鱼形象。画桃柳燕时,地子刷以白色,干后以炭条打稿,以香墨画出,墨干过矾水,最后进行桃柳燕染色。苏式彩画的枋心俗称“包袱”,先以锭粉、毛蓝合为天蓝色,中间刷白润合,称“接天地”,蕴含着“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主题,常绘以山水风光、历史人物故事及博古器物之类,基本上不用金。苏式彩画曾经北传,在宫殿、坛庙、寺观、陵寝等京式建筑上,也出现它的形象,成京式苏画,以绘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及楼阁形象为主,产生了如和玺加苏式、金线大点金加苏式等新形式。无论怎样,“苏画”是属于民间的,比较朴素、清丽。

从彩画所在建筑物的部位来看,以天花彩画、斗?彩画与额枋彩画为主。天花彩画可分“软天花”、“硬天花”两类。软者首以高丽纸粘附于墙,先粘纸上,再过一道矾水,再粘两边及下口 (中心不粘),待干以浅蓝色粉袋拍谱子,操作时与燕尾同画齐,全部画毕比好尺寸截齐,再行糊天花及燕尾,全部糊毕后刷支条、码井口线,最后刷金。硬者先摘下天花板,编好号码,正殿以南为上、东房以西为上、西房以东为上,以便画好后按原序组装。经过作地仗、磨生油、过水布、打谱子、沥粉、刷色、包黄胶、打金胶、贴金等工序,遂成彩画。(参见《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第326页)天花是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形象的重要部分。如不设天花,室内梁架等全部暴露;设之则较为整洁,进而设以彩画,由于彩画所表现的文化主题不同而更昭示了建筑物的伦理、美学文化的等级、品位。主要分片金、金线、金琢墨与烟琢墨等多种天花彩画样式。斗?彩画有三种做法:其一,如果为金琢墨、金龙、龙凤和玺等,则斗?边多采用沥粉贴金、青绿拉晕法;其二,如果为金线大点金、龙草和玺等,则斗?边不沥粉、采用平金边之法;其三,如果为雅伍墨、雄黄玉等,则采用斗?边不沥粉不贴金,抹黑边、刷青绿拉白粉之法(同前,第328―329页)额枋彩画所处部位很是醒目。

彩饰之中还包括壁画,见本书第三编“墙壁高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