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御史中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御史中丞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因居中得名,又称中执法。掌文书图籍,处理奏章,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负责纠举。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威权日重。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代因之。副都御史与御史中丞相当,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巡抚亦称中丞。

官名。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贰,秩千石,在中央率领诸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各部门,对地方领监御史,以督郡县,且负责掌管殿中图书秘籍。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理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为表示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御史中丞的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

官名。秦置,原为御史大夫副贰,在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外督诸部刺史、监察地方行政,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劾百官。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成为实际上的御史长官。哀帝元寿二年 (前1) 改名御史长史,东汉复为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主管监察、执法,常出督军旅,与尚书令、司隶校尉朝会皆专席而坐、称 “三独坐”,职权甚重。秩千石,名属少府。三国魏初改中丞为宫正,后又为中丞。晋亦以中丞为台主,与司隶分督百僚,魏、晋、宋并四品。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九年 (510) 改为中丞,置1人,十一班; 陈三品。北魏改为御史中尉,初第三品上,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499) 为从三品; 北齐同。隋朝因避讳,改置御史大夫,又另设治书侍御史2人。唐朝因隋制、高宗时因避讳、由治书侍御史改名,为御史台副贰,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宪大夫,咸亨元年 (670) 复旧,武则天改置左右肃政台中丞,中宗改称左右御史中丞,玄宗复并为1员。御史中丞与大夫作为台中长贰与刑部、大理寺组成三司,审理狱案; 管理御史奏弹,大事则方幅弹奏,小事则署名押奏,与刑部尚书按覆囚徒。中唐以后,御史大夫以望重秩崇,官不常置,中丞实为宪台之长。初秩正五品上,武宗会昌二年 (842) 升正四品下。宋朝置为御史台长官,初多以他官兼任,正四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成为正员职事官,从三品。辽、金、元为御史台次官,辽为从三品。金恒以外台提刑政绩优秀者擢充。元至元五年 (1268) 初置时从三品,大德十一年(1307) 升至正二品。明初因置,御史中丞正二品,洪武十三年 (1380) 专设左、右中丞、寻罢。清朝则为各省巡抚兼右副都御史的别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