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格土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德格土司

分类:【地域文化】

又称德格宣慰司。据《历代德格法王简史》所记载,德格土司的历史可以溯到唐代,但其势力实际崛起于元代。德格土司自称其始祖为噶尔东赞宇松,即唐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大臣禄东赞。禄东赞死后,其子孙与吐蕃王之间产生了内部矛盾,结果有的被杀,有的投靠了中央王朝。唯长子降巴白是一个苯教巫师,他来到康区的林地传教,其子孙蕃衍为德格世家、从第一世到第二十四世土司,经历了唐宋两个朝代。到了宋末元初,德格土司已传到二十五世鲜鲁多吉。萨迦派在土司的支持下,在德格地方发展壮大,并且大德辈出,教法宏扬,遐迩闻名。从二十七世开始,受元朝封为多墨东资,管辖今巴塘、宁静、白玉等地。第三十二世利用宗教影响和婚姻关系,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获得成功。德格土司自建立世袭头人制度以来,历来以长子为寺主,主持政教两权,一般不娶妻;次子为家主、娶妻衍嗣,作为土司继承人。德格土司有五大寺院,除了八邦寺还有岗托寺、佐钦寺、西钦寺、白玉寺。清乾隆年间,第四十二世德格土司,丹巴译仁(1678―1738年)执政时投诚授职,并颁给印信、号纸。他的次子喇嘛彭措丹巴,从卫藏地区的萨迦寺回到德格,任第四十三世德格寺主,在其执政期间完成了印经院的全部工程。德格土司的管辖围东界450里瞻对、西界280里上纳寺,南界350里昌都,北界210里林葱(邓柯),辖藏民7977户,是清代甘孜藏区最大的土司,每年向清朝政府认纳赋粮及牲畜折征银280两。下属有春科安抚司、春科高日长官司、上革赍土百户四员,杂渠吗竹土百户、杂渠卡(石渠)土百户两员、笼坝土百户等共11员。

历史上德格土司统治范围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邓柯、白玉、石渠及西藏昌都专区的江达等5县地区。德格县是统治中心。德格土司一说起于扎生根泽仁,传至1950年,凡18代,约有五六百年历史。一说其祖先为唐时吐蕃大臣噶尔东赞后裔,至1950年已传50代。雍正七年(1729)德格土司丹巴七立被授予安抚司衔。十年(1732)加宣慰司职衔,其时辖地1290里,7900多户藏民,成为甘孜四大土司之首位。宣统元年(1909)改土归流。民国四年(1915)又恢复土司制度,直至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始废除土司政权。德格土司在辖区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土司世袭。至解放时,德格土司属下有44个大头人,80个小头人。大头人世袭,小头人多数亦世袭。其辖区解放前分为25个荣(县),即玉隆、汪布顶、麦宿、卡松渡、郭泽、波拉、池他7个大荣,以及龚垭、热达、壤西、白垭、白玉、章多、巴荣、河泊、热加、呷伊、顶龙,、缅巴、八坞、石渠、砍西等小荣。每个大荣设大头人荣本1人,每个小荣设小头人“伊湟”1人,3年一任。每个荣辖七八个至十几个自然村不等。德格土司无常备军及常设军官,兵源在战时向群众摊派,军官由土司在头人中指定。境内有各教派寺庙35座,以萨迦派势力最大,共14座。各派喇嘛共5700人,占人口总数24%,占男性人口51.80%。其中常住寺庙喇嘛2500人。八邦寺、竹箐寺、协庆寺、噶拖寺、白玉寺为土司的五大家庙,加上更庄寺,这6座寺庙包括格鲁、宁玛、噶举、萨迦四大教派,土司对各教派取兼收并容态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