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格藏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德格藏戏分类:【中国民俗】 亦名“德格朗达羌”。流行于昌都地区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江达县过去属于四川康区德格土司管辖,称为“德格窘达”。德格位于东藏终年积雪的雀儿山与达玛拉山之间,扼跨金沙江两岸,为川藏交通之咽喉,历来有“金沙江锁匙”之称。五六百年前,大元帝师萨迦法王八思巴赴北京讲学途经德格地方,受到德格二十九代孙四朗仁钦的热情接待,八思巴赠他以“四德十格之大夫”的美名。明正统十三年(第八绕迥土龙年,1448年)开始建德格县城。18世纪初叶,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才仁修建德格更庆寺印经院,又经历代土司和寺院活佛及各地头人施主的扶持续建,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除印刷出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外,还印有大量佛教哲学、历算、医药、语言、工艺、历史、文学艺术等著作,经书远销青、甘、川、滇、藏广大地区以至国外。德格成为我国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 据德格藏族学者白玛顿旦和更庆寺艺人说,约在15世纪中叶,德格家族第三十五代孙、德格第一代土司博冬扎西森格和汤东杰布一起建恩珠顶寺(即更庆寺),确立以今德格县城为其政权中心,并正式以“德格”作为其家族称号。寺成不久,喇嘛们秉承汤东杰布的遗志,学着卫藏地区藏戏的演出方法,用跳神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段,试验性地编演了卫藏藏戏《智美更登》和佛本生故事《诺桑法王》,后因演出效果不佳而停止。17世纪下半叶,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被清廷赐以“世袭法王”称号,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管辖今石渠、德格、白玉、西藏江达和已撤销的邓柯五县地区,成为康北地方势力最强大的统治者。其时,更庆寺喇嘛奉拉青向巴彭措之命,根据圣地大师巴俄编写的《佛本生记》编演了新剧目《夏热巴》,即《狮王的故事》。以后还编演了《六长寿》等。其后,五世达赖弟子、宁玛派大活佛白玛仁真在距更庆寺百多公里处建起了竹箐寺。传说寺院建起后,白玛仁真做过一个梦,梦见格萨尔大王让他组织喇嘛表演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故事和人物。于是他召集喇嘛们戴着立体神舞面具,用跳神的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把《格萨尔王传》中的大情节和主要人物一组组、一段段地表演出来,很少唱,被称为“格萨尔羌姆”,亦称“普农羌姆”,意为兄弟表演。后来,每年寺院上期夏令安居结束,喇嘛们到林卡过亚乃节时,不仅要演《格萨尔王传》,还要演《诺桑法王》。并从更庆寺戏班吸收了唱腔和表演的各种手段,使德格戏发展得更加完备。之后,德格戏传到龚亚和呷伦二寺,更庆寺的一些回乡喇嘛又把德格戏传到金沙江西岸的窘达(今西藏江达县),在岗托组织起一些戏班。 德格戏运用的语言是康巴藏语方言区中次方言小区的德格口语。它的音乐、表演身段、舞蹈动作和鼓点基本上来自宗教祭祀仪式跳神,伴奏乐器也是以寺院法乐器为主,一般为一法鼓、一铜钹、两支唢呐、两支腿骨号、两支或四支长筒号等。人物和动物以戴跳神面具为多。在演出中穿插较多而完整的宗教祭祀仪式。戏的开头,白发仙翁或常斯老头讲解剧情。据说,旧时演《诺桑法王》正戏之前,两个戴灰白色面具的阿扎勒出场,手拿小木棍,一边维持观众秩序,一边以口语道白表演一些逗笑节目。在表演中也穿插折嘎、说唱格萨尔、巫师打卦等民间艺术。德格戏除受卫藏藏戏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汉地文化的明显影响。如演出服装中,除了用喇嘛服和德格藏族服装外,还采用了清朝官服和清朝兵勇服饰,上衣背后还有“清”或“寿”的汉文篆体字样。在戏中间穿插表演的一种“甲羌”,意为汉族舞蹈,描写清廷将官率领一个翻译、指挥一队清兵进行操练的情节,是带有一点滑稽性的戏剧表演。 德格戏所演剧目,有改编自佛本生故事的《诺桑法王》,自己创作的剧目《夏热巴》,及歌舞仪式性小戏《六长寿》。《六长寿》里,演员均穿戴动物面具或衣具(即假形),手中拿着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如象征“树长寿”的松枝,或者身穿有象征意义图案的服装,如穿有流水图案的服装,以表示“水长寿”。演出时演员们吟唱着祝福迎祥之词,跳着祈愿禳灾之舞蹈动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