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里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德里达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符号学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现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主任、国际哲学学院院长。德里达研究的核心是文字同语言结构的关系问题,他创立了文字语言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结构、前提、规律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的原始基础。他的研究超出了前期结构主义静态的符号学理论,转向动态的本文理论,即认为文字符号系统或结构总体是具有生成能力的,应该参照整个文化系统来理解作品的意义。他试图寻找一种比符号系统更基本的东西,并提出“非结构”、“差异”、“踪迹”等概念来表示这种无法形容的东西。德里达的思想对60年代后期的法国文学理论影响很大,在西方哲学和美学界受到广泛关注。主要著作有: 《声音与现象》 (1967)、 《文字语言学》 (1967)、 《立场》(1972)、《丧钟》(1974)、《哲学的边缘》等。 法国哲学家兼文学理论家。生于阿尔及尔。在法国长大并完成高等教育。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书,并长期担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法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任美国厄湾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德里达虽然不是专门的文学批评家,但他的哲学著作,尤其他鼓吹的解构主义,都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有人说他是文学研究中的“催化剂”。德里达的思想核心是打破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他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幻想,因为任何符号都不能成为充分的存在。他用自造的术语“差延” (详见“差延”条)表示符号的分裂性质。“差延”包括差异和推延双重含义。差异是空间概念,符号由一个差异系统产生,在这个系统中差异是分离的;推延是时间性的:“能指”无止境地推迟“存在”,如查字典时一个能指的所指又会成为能指的循环过程。这种差延破坏人们喜欢保持一个中心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写作”(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德里达用“替补” (supplement)表示“说话”与“写作”间的不稳定关系:写作不仅补充说话,而且替代说话。他认为,写作有三个特征: (1)写出来的符号是可以重复的记号,不仅在具体语境里发现记号的主体不出现时可以重复,而且特定的接受者不出现时也可以重复; (2)写出的符号可以打破它的“真正语境”,可以在无视作者意图的不同语境里被阅读,也就是说,任何符号或一连串的符号都可以“移植”到另外语境的话语当中,像文章中的引语那样; (3)写出的符号在两种意义上发生“分离”或“拉开距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