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徽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徽墨分类:【传统文化】 产于安徽歙州,宋时这里的墨匠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油烟、松烟、漆烟等多种原料,加上珍贵的药材制墨,大大提高了墨的质量,由是“徽墨”享名天下,流传不衰。徽墨书画咸宜,“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用它书写绘画,乃至签订条约,制图表,存档案,沾水不湮不褪,可保常新,远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徽墨荣膺金质奖章。 徽墨产于古徽州歙县、休宁一带,是历代书画必备的用品,也是一种优美的传统工艺品,被列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徽墨生产始于唐代,创始人是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父子。南唐后主李煜曾任奚廷?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宋代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评说,推为“墨中神品”。明代徽州墨工达120多家,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清代,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曹素功、汪节庵以及后起的胡开文,被称为四大造墨名家。相传,康熙帝南巡,曹素功献墨,颇得赞许,赐“紫玉光”3字。后将徽墨列为贡品,在全国各地享有很高声誉。徽墨生产前期(唐宋元)以松墨为主,后期(明清)以油烟为主。徽墨的特点是:“清有余润,研无留迹,落纸如漆,千载存真,装饰考究,便于珍藏。” 产于安徽歙县、休宁一带,是历代书画家必备的用品,也是优美的传统工艺品,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生产始于唐,创始人是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父子。前期(唐、宋、元)以生产松烟墨为主,后期(明清)以油烟墨为主。徽墨特点是“清有余润,研无留迹”,“落纸如漆,千载存真”。外观装潢考究,便于珍藏。南唐后主李煜曾任奚廷?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推为“墨中神品”。清时徽墨列为贡品,享有盛誉。1915年,徽州胡开文墨庄所制“世界地球墨”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屯溪、歙县、绩溪等地的胡开文墨厂已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半机械化,既生产传统徽墨,又生产高档书画墨、彩墨、成套集锦墨,远销国外。 我国用墨历史是很悠久的。汉唐时期,文献中就有不少关于制墨技术和著名墨工的记载。 唐末藩镇割据,北方战乱频繁,易水著名的墨工奚超便带着儿子奚廷圭等全家来到歙州 (北宋末改名为徽州: 今大部分地区属黄山市),见此地区多松,黄山风景秀丽,新安江水隽秀适宜制墨。过去北方以 “易州、潞州上党松心,尤为见贵” (晁说 《墨经》)。而 “宣歙之松类易水之松……池州九华山及宣歙诸山,皆产松之所……西山之松与易水之松相近,乃古松之地,与黄山、黟山、松罗山之松品惟上上”(《晁说《墨经》),尤适宜制墨。于是决定定居歙县,重操制墨业。于是 “徽墨”开始崭露头角。奚氏父子原是制墨高手,现又得到像这样色泽肥腻、性质沉重的古松,遂更加积极钻研,改进了捣松、和胶、配料等技术,终于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李孝美《墨谱》) 的佳墨。奚氏也因此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令奚超父子世代为墨务官,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此“李墨”名满天下,一度形成“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的盛况。李氏之墨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是因为李墨在选料和制作上都精益求精。李廷圭制墨,不仅用“对胶法”反复和胶,还在配方中,别出心裁地加入珍珠、麝香、冰片、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12味药物,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故能“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 (苏易简 《文房四谱》)。如此,墨能防腐防蛀,久贮不变,香气袭鼻,书写流畅,光彩照人。据宋人载,“徐铉幼年曾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其弟徐锴共用,每日书不下五千字,十年乃尽。磨处边际如刃,可以裁纸” (同上)。于是遂有 “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更调。放在水中三年不坏”之说。宋 《遁斋闲览》中有载云: “大中祥符中,李廷圭墨,有贵族偶误遗一丸于池中,疑为水所坏,因不复取。既逾月,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其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其人益宝藏之”。李氏家族包括奚超、李廷圭、弟延宽,儿子承宴,承宴之子文用,文用之子惟庆、惟一、仲宜等人,他们绵延不断地继承了奚氏的制墨家法,所谓的“易水遗规”,制成李墨,并且一代更比一代强,正如宋人晃叔用所说的那样: “君不见江南墨官有诸奚,老超尚不如廷圭。后来承宴颇出秀,喧然父子名相齐……”(宋吕本中 《紫薇诗话》)。当时李氏一家所制之墨,或叫 “供御香墨”、或叫“新安香墨”,或按各人所制分别叫做“歙州李廷圭墨”、“歙州供进李承宴墨”、“歙州供进李承宴男文用墨”、“歙州供进墨务官李惟庆墨”等,制手虽然不同,名称虽然不一,但都同样 “誉满天下”。 在李氏的影响下,制墨高手相继涌现,歙州有耿文政、耿德、耿盛、朱逢等。南唐文人韩熙载以工书画名重江左,他 “留心翰墨,四方胶煤多不合意”,最后“延请歙匠朱逢于书馆旁烧墨供用。命其所居曰 ‘化松堂’,其墨曰: ‘元中子’。又自名 ‘麝香月’,匣而宝之” ( 《清异录》及麻三衡 《墨志》都有载)。韩死后,所有藏墨都被其伎妾当作宝贝携之而去。五代以后歙墨年年作为贡品入京。北宋宣和年间,歙州改为徽州,遂称为“徽墨”。据地志记载: “至宋,徽州遂岁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仁宗嘉钓中,宴近臣于群玉殿,以李超墨赐之,曰新安香墨。其后赐翰林皆李廷圭双龙脊样品尤佳”(天一阁藏明刊本《徽州府志?食货》)。于是全国制墨中心移到江南,徽墨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学术思想的活跃,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等,这些都刺激了制墨业的发展。宋代不仅制墨工艺有所提高,而且制墨数量增多,制墨区域扩大,特别是宣和三年 (1121) 歙州改称徽州,领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 (属江南东路),“徽墨”从此出名。制墨区域渐及徽州全境,几乎达到 “家传户习” 的程度 (明?沈德符的 《野获编》 中有关于 “今徽人家传户习” 以及 “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的记载)。 此时制墨高手如云,据元?陶宗仪 《辍耕录》 以及明?麻三衡《墨志》所载,从熙宁至宣和年间,制墨能匠达60多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张遇、潘谷、吴滋、戴衡、高景修、张谷、沈圭等。 张遇,宋熙宁、元丰年间黟州的著名墨工,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张遇谋所以入神者,以意用油烟入脑麝合之,声光一变矣。数百年来,率繇是法”(《酉阳杂俎》)。他用油烟入脑麝、金箔,制成所谓“龙香剂”墨,成为后世之楷模。罗愿《新安志》卷十《墨》中有云: “墨贵老,久而胶尽也,故以古为称世。以歙州李廷圭为第一,易水张遇为第二,…… (张遇造墨) 不独造作有法,松烟自异,近得歙烟令造墨,便有廷圭风采,不为浮光,乃知水性随其土地而异。……”他的儿子张谷,孙子张处厚,都是在张遇直接传授下的制墨名工。何的《墨记》说:“余尝于章序臣家见一墨,背列李承晏、李惟益、张谷、潘谷四人名氏”。可见张氏子孙在制墨上也是很出众的。1988年元月,合肥市市郊城南乡五里冲朱岗,一座宋代夫妇合葬墓中有两锭宋墨实物比较珍贵。男棺宋墨成梳形,长25厘米,宽5厘米,厚1.4厘米,干重109.6克。墨面中部栏线内残留篆书阳文: “歙州黄山张谷”6字,下部字迹不清,背面无字无花纹。此墨在墓中近九百年,而字迹、形状皆能保存完好,足见张谷制墨技艺之高超。女棺内宋墨呈长梳形,亦保存完好。长21厘米,最宽3.4厘米,最窄处1厘米,平均厚度约0.7厘米,干重39.2克。墨面有楷书阳文 “九华朱觐墨”5字。背面枣核形线框内有风形花纹,线框两端有一圆圈相对,圆圈内各有一个 “香”字,均系阳文,可以明显看出是用墨模压成。从墨色看,似为油烟墨。朱觐,九华人,善用胶作 “软剂出光”墨。史书记载,他为旧郡滕元发制墨,滕氏铭曰: “爱山堂”,极为精良。从苏轼 《次韵滕元发许仲途秦少游》一诗看,朱觐与东坡为同时代人。 潘谷,宋元钓时歙人,他所制墨如 “松丸”、“狻猊”、“枢廷东阁”、“九子墨”等皆“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宋?陈师道 《后山谈丛》),被奉为 “墨中神品”。据孟元老的 《梦华录》所载,宋时,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 “万姓交易所”,“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经常是文人墨客争购的对象。所以当时收藏潘墨的人很多。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东坡与潘谷由于 “翰墨因缘”成为知交。东坡曾在《孙萃老寄墨》诗中称颂道: “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 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 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蓬莱春昼永,三殿明房栊。金笺洒飞白,瑞雾萦长虹。遥怜醉常侍,一笑开天容”。从此可知,潘谷制墨在取材、加工和造型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故其所造之墨不仅是进贡皇宫的珍品,所谓 “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也是文人墨客喜用之物。《墨庄漫录》 的作者张邦基就曾说过:“余惯用薛安、潘谷墨三十余年,皆如吾意,不觉少有不足”。 潘谷不仅善制墨亦精于辨墨。凡墨只要经他一摸,立即便知精粗。一次,黄庭坚将所藏之墨请他鉴定,潘谷隔着墨囊一摸,便对黄庭坚说: “此承宴软剂,今不易得”。又揣一囊后说: “此谷(潘谷) 二十年前造者, 今精力不及, 无此墨也” (何《墨记?潘谷墨仙揣囊知墨》)。取出一看,果真如此,后来潘谷因饮酒过度,落水而死。苏东坡作诗悼之曰:“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警市人。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何似墨潘穿破褐,琅?浔?迷?恕2忌榔岷谑秩绻辏?春Ρ???镌隆J廊酥囟?崮壳埃???爬钫?叔?R怀?牒Q袄畎祝?湛慈思浠??伞报陆友 《墨史》 卷中)。东坡将他比作诗仙李白,称之为 “墨仙”,可谓推崇备至。 此时徽墨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其质高物美。我国最早的制墨方法是用松烟制墨,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就说过: “庭圭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尚用松烟”。宋代发明了动植物油烟、漆烟制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墨的质量。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名著 《梦溪笔谈》 中提到用石油烟制墨,“黑光如漆,松烟不及也”。为了保证墨的质量,制造高级墨要放入珍贵的药材和香料,这能延长墨的贮存时间,防腐、防霉、防蛀,增强渗透作用和光泽,使墨迹经久不变,使之拈来轻,嗅来馨香,香彻肌骨,研磨极清,至尽而香不衰。徽墨做工精致,工艺要求严格,在选料时,对胶十分讲究。和胶主要用高质量的广胶和骨胶自制的植物涤胶,严格控制温度,选用清冽的古井泉水。沈圭制墨 “以意用胶,墨无定法”,其墨法取古松烟,杂以脂漆滓烧之,得烟极精细,名为漆烟。每视烟料而煎胶,胶成再和烟,无一滴多寡。故其墨铭曰:沈圭对胶“十年如石,一点如漆”(穆孝天、李明回《中国安徽文房四宝》第64页)。绍兴时新安人“吴滋作墨,新有能声”(其家世藏之《汪彦章帖》),其方法“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其妙在 “滓不留砚”,使其磨来极清 (陆友 《墨史》 卷下、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何《春渚纪闻》)。元代歙县荆溪陶得和善制墨,以专制桐油墨享有大名。当时的名公巨卿都很赏识,大画家倪瓒特作诗赞曰:“糜角万杵捣玄霜,螺制初成龙进藏。悟得廷圭张遇法,古松烟钿色苍苍”。“桐花烟出潘衡后,依旧升龙柳枝瘦。请看陶法妙非常,一点浓云琼楮透”。由此可见,徽墨成坯后,锤工亦非常讲究,须 “万杵捣玄霜”,才得佳墨。清姚鼐在《惜抱轩诗集?论墨绝句九道》 中亦有此一说。他说: “程瑶田语云,墨以多杵为佳,然自千杵以上则难杵数倍于初时。墨不过千杵,瑶田用古法杵三千已极难,而程君房必五千杵”。 徽墨的另一特色就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廷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的。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南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 中记载: 绍兴八年 (1138) 复古殿,新安墨工戴彦衡作“复古殿供御墨”等墨面上的“双角龙”样,以及“圭璧”与“戏虎”等样,都是“米友仁侍郎所画也”。可见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和雕刻工人一道参加了这项工作。由此可知,自有笔便有墨,有墨才有墨模,有墨模才使墨格外生辉。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是徽墨的发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徽墨生产主要目的是作为贡品或是作为珍物御赐,“雍熙三年(986) 二月,钱?进书绢画。翌日,墨诏奖谕,赐玉砚一,金匣付之,龙凤墨百挺” (王应麟 《玉海》)。故东坡有 “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的感叹。 明清时期则是徽墨的繁荣昌盛时期。此时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科举制度发展的需要及社会时尚,大大促进了徽墨的生产,使徽墨这惜时的“贡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徽墨生产进一步商品化、社会化。此时徽墨的主要生产对象是广大的读书人阶层,这就使得市场的需求量大增,从而推动和刺激了徽墨的生产,促进了徽墨技术的提高。 明代著名的制墨大师有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罗小华四家,分为休、歙两大派。邵格之是休宁派的代表人物,其余三家是歙县派。 罗小华,“歙派”创始人,名龙纹,字含章,号小华。嘉靖时歙县呈坎人。他制的墨 “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 (《歙县志》卷十)。尤以 “小道士墨”最负盛名。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有意访求罗墨,“重赀争购”,而 “以马蹄 (指上色银子) 一斤,易墨一两,亦未必得其真者”(沈德符《野获编》),可见其墨之贵重。 万历年间 (1573―1620) 著名的墨师程君房、方于鲁崛起于歙县岩镇。程君房(1522―1566),名大约,字幼博,号墨隐道人,墨店名“还补斋”、“宝墨斋”。曾官鸿胪寺序班,罢官后专工墨务,人称李廷圭后第一人。凡知徽墨者,无不知程君房。他幼年即爱制墨,极富创造性,每用桐液五百斤烧烟,得最轻清烟不过百两。他所制之墨: “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舔笔不胶,入纸不晕”(《程氏墨苑?墨赞》)。其得意之作有“玄天灵气”、“龙膏烟瑞”、“重光”、“妙品”、“百子榴”和“廖天一”等等,都是当时的珍品。流传至今的“群仙祝寿”、“百寿图”、“金不换”(这些现今藏于故宫)、“瑞祝瑶池”(上海博物馆藏)、“蓬莱宫”、“众流归海”、“百牛图”、“百子图”(均为安徽省博物馆藏) 等墨,仍完好如新,千年不朽。无怪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有这样的赞叹:“君房之墨横绝四海,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 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如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的“百牛图”墨极精,墨为圆饼形,直径9.2厘米,厚1.2厘米,重103.4克。周围边棱凸起,两面各镂50头神态各异的牛。墨面小楷阳文“贡墨”2字,墨背小楷阳文“程君房”。墨图为明代大画家丁云鹏所绘,百牛体态生动,神形兼备,模刻技艺高超,在中国版画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程君房还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 《程氏墨苑》传世,延请著名画家丁云鹏绘图,由新安雕刻名工精雕细刻,列图385式,成为我国早期的一部杰出的版画艺术珍品。 方于鲁,初名大?,字建元,号太玄,别署佳日楼,一署涵三室,也是岩寺人。方于鲁原是程君房的店伙,后来,因程疑其美妾 “如君” 与方有暧昧关系,两家涉讼官衙 (事见沈德符 《飞凫语略》)。方便自立门户。方于鲁继承和发展了程君房的传统制墨工艺,成为当时与程君房扬名墨坛的人物。他所制之“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之作,他传世的“九鼎图”(上海博物馆藏)和“廖天一”墨(故宫博物馆藏)与程君房墨不相上下,同放光彩。方于鲁也著有《方氏墨谱》,传世列图500式。虽然程方两家因家事结怨,在生意场上成为死对头,但两位制墨大师所制之墨及所著 《墨苑》、《墨谱》都真实地再现当时徽墨的质量和精湛的制艺,而成为墨坛双雄。 休宁派的主要人物有邵格之、汪中山等,继之而起的有邵琼琳、汪春元、桑梓里、邵正林等。由于休宁派在政治、经济地位上赶不上歙派,因此声名远不如歙派。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尤其是邵格之、邵青田、邵琼琳、邵宾王、邵正林等邵氏一门,所制之墨亦是 “玄文如犀质如玉,法沿于超迈于谷”,以至黄宗羲把邵家墨和方于鲁、罗小华墨并列为名品 (见黄宗羲 《思旧录》)。而汪中山则独出心裁地制作了成套丛墨,即清代盛行的所谓“集锦墨”,成为后世墨业学习的榜样。 可见,明代休、歙两派制墨各有千秋。休宁派制墨质量高,但在造型上不甚讲究比不上歙派。休宁派创始人邵格之与罗小华是同时代人,休派墨工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制墨高手,但因很少与文人交往,因此历史记载和文人称赞之词较少。歙派则补救了休宁派这个缺陷,尽量发挥自己和休派的长处,使歙派徽墨一直占优势。 当然,明代著名墨工远不如此,据麻三衡《墨记》所载的制墨名工就有127家,再加上 《墨表》、《墨谱》 以及歙县、休宁等县志所著,粗略统计就达数百家之多,他们所制之墨各具特色,深受时人赞许,同时,久负盛名的徽墨也开始走出国门,远销到日本、东南亚国家。 清代,徽墨进一步走向鼎盛。其时产墨中心是徽州府的歙县、休宁、婺源三县,三县虽相距不远,但产品却风格迥异。歙墨烟细胶清、隽永大方,装潢考究; 休宁墨则华丽精致,多饰以金银色彩,往往用漆皮,尤多套墨,式样多种,实际上已成为以墨作材料、制成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婺源墨既不象歙墨隽雅大方,也不象休宁墨精致绚丽,而是朴实少文,多数为老百姓和小知识分子所喜爱,称之为平民墨。 清代,曹素功、汪近节、汪节庵、胡开文先后崛起,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家”。制墨以“集锦墨”为优长,所制之墨质量精良、制作精巧、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 曹素功 (1615―1689),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安徽歙县岩寺镇人。康熙年间在家乡开店设铺,乾隆间迁墨肆到苏州,咸丰年间其后裔又移店上海,后又在福建开设分店。曹素功先后制出18种品牌的集锦墨如 “紫玉光”、“天琛”、“天瑞”、“千秋光”等皆其称心之作,其中以黄山为题材的紫玉光被列为第一品。《墨品赞》曰: “应运而生,玉浮紫光。名曰?糜,天下无双。超奚迈沈,独擅众长。图以黄岳,焕手文章。芬芳馥郁,密致坚刚。允为世珍,金玉其相”。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素功献墨,颇得赏识,遂赐名 “紫玉光”。于是声名益振,独揽贡墨生意。后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之说。曹素功还著有 《曹氏墨林》传世,专门介绍其18种名品。 曹素功墨肆,由于墨锭质量精良,因此许多高级官吏和当时著名画家都爱他制的墨。有的还预订专制用墨,如曹雪芹祖父曹寅就定过 “兰亭精英” 墨; 刘石庵定过 “柳汀仙舫” 墨; 连清末李鸿章也预定过其后人制作的 “封爵铭” 墨。曹素功死后,后世继承其墨业历13代,前后达300余年。现在上海国营徽墨厂就是在曹素功老厂的基础上经过公私合营发展起来的。 雍、乾年间 (1723―1795),绩溪尚田人汪近圣崛起。他所制集锦墨被列入《鉴古斋墨品》的就有88种之多。当时人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近圣汪氏独能鉴古法,而更为调燮,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 (汪近圣 《鉴古斋墨薮》 附录)并称他为“今之近圣,即昔之廷圭可也”(汪近圣《鉴古斋墨薮?汪近圣墨序》)。可见其影响之大。乾隆六年(1741),清廷向徽州征召“制墨教习”,汪近圣次子汪惟高应召,遂在京城御书处教习制墨。汪氏制墨以小品见长,著名的有 “黄山图”、“新安山水”和“御制诗墨”。汪近圣死后,其孙炳宇、君蔚、穗岐、曾孙天风将祖上墨图编为4卷,名为 《鉴古斋墨薮》 问世。 与此同时歙派中另一名家汪节庵崛起。曹素功墨店迁到苏州后,汪节庵便取而代之,成为徽州地区制墨业之翘楚。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歙县信行里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他开的墨肆为 “涵璞斋”,与曹氏 “艺粟斋”、汪近圣 “鉴古斋”鼎足而三。他所制之墨在《臣璞斋墨品》中记有74种,与曹汪两家齐名,号称歙县三雄。乾隆年间,休宁派中又出现一家胡开文,与上述三家并称为 “清代四大家”。 胡开文,创始人为胡天柱 (1742―1809),安徽绩溪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接替休宁汪启茂墨店,不久在屯溪开设分店。胡开文所制墨分为二类: 一类是零锭墨,品种繁多,物美价廉,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另一类是 “集锦墨”。长期被当作 “贡品”进入皇宫。总之,胡开文墨既有零售,又有批发; 高级墨和普通墨俱全。这就是后起的胡开文在前三家日趋颓败之时,却能扩充经营,独霸墨业的最主要原因。到光绪、宣统年间,其子孙有分别在芜湖、上海、歙县、安庆、南京、杭州、扬州、汉口、长沙等城市,开设分店,独霸全国墨业市场。光绪年间,胡开文墨店又推陈出新,制出超漆烟、?糜、漆烟、贡烟、明光烟、正色、正片等名墨。《苍?室墨品》记载有66种之多。尤其 “御制棉花图墨”、“地球墨” 和 “御制耕织图墨”、“四阁藏书墨”等集锦及仿古套墨,更是蜚声海内外,畅销国内,远销日本、东南亚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开文“地球墨”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我国著名的书画用品。产于安徽歙县。因歙县在宋代时称徽州, 故名。 由南唐时制墨能手超、李庭?父子创制。后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产品,使其千百年来在墨坛上一直独占魁首。徽墨质地坚细有光,上砚无声,芳香浓郁,磨出的墨汁易稠,入纸不晕,挥洒自如,历久不褪。许多用徽墨写绘的字画,黑如点漆,尽管保藏了上千年,仍然墨迹清晰,光彩夺目。高级的徽墨以松烟为主要原料,里面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各种名贵中药香料,研墨时清香四溢,历来被人们视为墨中珍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