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忧患意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忧患意识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一种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一种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提升、以天下为忧的精神,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语出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周人革掉了殷人的命(政权),成为新的胜利者;但通过周初文献所看出的,并不像一般民族战胜后的趾高气扬的气象,而是易传所说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发韧于《易经》。《易经?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文王亦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大雅?荡》)后经承接,到西周至春秋时期遂成为普遍的大众意识,且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尚书?君乐》云:“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水。”《诗经》中同样充塞着忧患之词:“心亦忧上,忧心烈烈”。而当时最能集中体现其忧患意识时代特点的,要首推孔子,正如孟子所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发愤著文以救世。继孔子之后,孟子拓展了忧患意识的内涵,最终形成了 一套内容丰富的忧患意识理论。 概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忧患意识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忧国患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孔子说:“节用而爱人”,“博施于民而济众”(《论语?雍也》)。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故“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孟子?梁惠王下》),“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其二,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雍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骨”(《孟子?尽心上》)。其三,从道不从君的批判精神。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儒家这种忧国患世的情愫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胸怀,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激励着他们为治国救世、利济天下而奋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王洵:“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管仲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开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这些都表现出一种胸怀天下,为国分忧的宏大气魄和悲愤激越的参政意识,从而使忧患意识得以升华而经久不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