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思孟学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思孟学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分类:【地域文化】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弟子繁多,情况复杂。有名的前期弟子计有子路、冉有、宰我、子贡、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原宪、子羔、公西华等;后期弟子计有子游、子夏、子张、曾参、有若、樊迟、漆雕开、澹台灭明等。这些弟子,分散在各国,主要是分散在齐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各自开门授业,形成许多派别。据《韩非子?显学》“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说,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把“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划为两派,因为二人不同时代;而后人多把“思孟”并提,称为“思孟学派”,因为二人思想一致,一脉相承。

子思,孔子的孙子,名?,在孔门再传弟子中造诣极深,著有《中庸》传世。孟子,名轲,鲁国公族“三桓”孟孙氏之后,没落后,迁居邹(今山东邹城市),为邹人。生于公元前372年,活了84岁,成为孔子儒学的正统传人,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封建时代被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称“亚圣”。儒学也常称“孔孟之道”。孟子怎么同子思联在一起,成为一派的呢?这主要是二人观点一致,决不是《汉书?艺文志》等著作说的,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比孟子早百余年,是不可能见面的。还是司马迁说的是: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不过从思想体系讲,思孟为一个派别。这一学派,自宋代以来被称为孔子儒学的正传。《二程语录》说:

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

不管曾子为孔子正传之说是不是事实,曾子与子思、孟子的思想是在一条线上发展的。

孟子对孔子、曾子和子思推崇备至。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又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孟子》只注篇名)孟子距孔子近200年,怎么学法?其中介自然是曾子、子思。《孟子》七篇,引曾子语9处,引子思6处,都是赞誉之辞。《孟子外书》载:“曼丘不择问于孟子曰:‘夫子焉学?’孟子曰:‘鲁有圣人曰孔子,曾子学于孔子,子思学于曾子。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也。子思之子曰子上,轲尝学焉;是以得圣人之传也。”(《性善辩》)《孟子外书》虽系后人伪托,但讲的却近事实。拿《孟子》与《中庸》对比,许多意思是一脉相承的。故《荀子?非十二子》曰:“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曾子对孔子的继承是片面的。曾子以孝出名,为人拘谨。其父用锄头打他,他站着不动,结果被打伤,孔子说他死心眼,几乎陷父于不慈。曾子主张“犯而不校”(《论语?泰伯》),一生如他引《诗》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上)。在曾子那里,孔子的进取和斗争精神没有了,而走入了以德孝为主的“内省论”一途。如《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内省论”强调自我内心修养,“反身而诚”,忽视客观现实斗争实践,认为只要加强自我修养,人们就能上下与天地同流。宋代叶适说:“案曾子之学,以身为本,容色辞气之外不暇问,于大道多遗略,未可谓至。”(《宋元学案?水心》)

子思继承并发挥了曾子的内省说,强调“本诸身”和“至诚之道”。《中庸》说:

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二十九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二十四章)

子思还掌大了孔子罕言的天命与人性,《中庸》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三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二十二章)。

大哉! 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二十七章)

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是在西周宗教上加上了一层“修养”的外衣,把孔子说成是“尽人性”、“尽物性”、“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以德“配天”的教主。孟子承袭子思,故称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的特点,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作了评价。《非十二子》说思、孟是: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这个评价抓住了思、孟的特点:

一是“材剧志大”。子思以孔子配天,孟子以自己配天,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告子下》),这人就是孟子自己。再看其善养“浩然之气”的事天气概,更可见其“材剧志大”的特点。

二是“闻见杂博”。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仅“闻其大略”,便敢大胆造说。如他对“周室班爵禄”和“井田”制(见《滕文公上》和《万章下》)的阐释,一边说“其详不得而闻”,一边又讲得那么具体,足见其“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

三是“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无类”就是附会,“无说”、“无解”是笼统,讲不清楚。这在《中庸》和《孟子》中是常见的。如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上》)“无君无父是禽兽”的推理,在逻辑上是“无类”的,“无君”、“无父”、“禽兽”等笼统而无详说的评价,是扣大帽子,是“幽隐无说”、“闭约无解”的典型。当然,孟子不愧是伟大的学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后来他在与墨家的论辩中从对手那里吸收了有关类概念的逻辑思想,从而丰富了自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