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善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性善说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孟子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认为人性中天生就有善的因素善的萌芽,即“善端”。“善端”包括四方面内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也称为“四端”。“善端”还不是完备的道德,只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开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智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上)。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扩充发挥先天就有的这些“善端”,就能达到仁、义、礼、智的道德境界。因此,孟子强调后天的教育,学习和自我修养,以此培养良好的道德。提出人们只要诚心诚意地向自己内心发掘扩充原有的善端,就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认为普通百姓(“庶民”)和圣贤(“君子”)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不能保存和发挥原有的善端,而后者则保存和发挥了原有的善端,“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这种注重教育学习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品质的主张,是其人性思想的积极因素。但他把道德看作内心先天就有的,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本质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论。孟子的性善说在当时就受到告子的驳难。后来荀子又以“性恶论”对性善说进行针锋相对地批判。人性是善还是恶,是中国古代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孟子的性善说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有重要的影响,人性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