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恭让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恭让礼

分类:【中国民俗】

长幼尊卑恭让之礼是河南民间历来注重的礼节。清乾隆时期,尊卑长幼皆有定规。尊者,指长于己20岁以上的父辈;长者,指长于己10岁以上的同辈;少者,指少于己10岁以下者;幼者,指少于己20岁以下者;少于己不满10岁的被谓之“敌”者。近年虽已不严格按照此例,但民间仍以辈分、年龄、职位高于己者为尊长。日常往来以至正式社交,若有僭越,便会受到非议。

旧时,路见尊长,若双方都步行,少者要主动上前作揖行礼,尊长如与之搭话,应恭敬回答,然后停于路旁待尊长走过,再揖拜而行。若双方皆乘马者,则回避,或停马于路旁揖拜,等尊长走过再行路。若自己步行,而尊长乘马,则避之一旁;若己乘马而尊长步行,则要下马上前揖拜,等其走过,方可上马,若尊长令其上马,晚辈则应推辞不受。遇“敌”者乘马,则互相作揖而过,若对方步行来不及回避者,就要下马揖拜,等其走过再上马。遇少者以下乘马者,来不及回避,就揖拜而过;若其步行来不及回避者,则下马揖拜而过。遇幼者,可不必下马。

今日路见尊长,已无此繁文缛节,但要为尊长让路并恭敬打招呼问候。乡村若少者骑车见尊长,要下车与之说话,并恭请尊长坐车同走。即使向不相识者问路,也要视其年龄而尊称之,骑车坐车者要下车而问,戴口罩者要摘去口罩而问。坐者则应起身作答,行走者则要停步作答。渑池一带戴眼镜路见尊长,则要摘去眼镜与之搭话,否则为“目中无人”。若患眼疾者,为避免摘镜传染之嫌疑,可在镜腿上缚一小红条为标志,见人即使不摘眼镜,也不以为失礼。

在日常交往中,民间讲究少者要恭,长者要让。少者不尊长者如与之抢道、抢座、说话无礼,民间斥之为“不知大小”或“没有老少”。若尊长不知谦让,民间讥之为“倚老卖老”,偃师一带谓之“做(zòu)大不高”。然而河南人在“恭让”二字中,尤重视“恭”。对年少者的要求,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如,宴席,除新女婿上门,皆推尊长坐首席;春节须向长者拜年;父母五旬以上者,儿女须向其祝寿;长辈递、送东西,要双手接;不能与长辈乱开玩笑;父母长辈说错话做错事,晚辈不能当面指责;父母训斥子女,即使冤枉,子女也不得马上分辩,只能等事后长辈气消,方可找机会解释。父母发怒、甚至辱骂儿女,子女只能俯首听命,若驳斥,众人皆指责子女不知天高地厚,而无人非议父母;子女外出须先禀告父母长辈,归时也须先见长辈,再见妻室,所带之物,须先递长辈房中等其过目,然后再分送他人。近年多有因子女不沿此俗,而引起争端者。在乡村,子女成家立业后,平时或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均应端送父母长辈品尝;城镇则多买礼如糕点、烟酒之类孝敬。上述习俗之优劣,有人认为是传统美德,有人认为是封建伦理,众说不一。今虽仍行于民间,但随社会变化而渐露衰微之端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