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悬棺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悬棺葬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的一种葬法。亦可称“风葬”、“崖葬”,但通常指后者。将死者遗体装入棺材后置于悬崖洞穴使之风化的一种葬法。古之越人、夷人、僚人等均有此葬俗。葬时先在崖壁上凿孔钉桩,然后将棺柩置于木桩上,或一头置于崖穴内、一头架于木桩上。棺木多独木凿成长形的,也有做成船形的。葬制各地不一,或为一次葬,或为二次葬。 亦称船棺葬、崖葬。是将船形棺木悬于崖壁或崖壁罅穴间的一种葬法。悬棺葬广泛流行于南方各省少数民族之间。古代各地方志、野史、笔记多有记载,《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九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悬棺也,发之,骸骨有焉。”唐张?《朝野佥载》云:“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祀祭。”后代遇崖葬者,多叹其奇险,惊为仙人所为,称为仙葬。故其地多名为仙岩、仙村,谓为仙人所处。《岭表纪蛮?瑶山异闻》载: “凌云有岑氏祖墓一丘,亦在山半石崖间,每逢清明,其子孙心祭于塔下。僮人谓神巫有奇术,能将棺木深夜飞升。”《鸡肋篇》记江西龙虎山仙岩悬棺云:“其高处穴中,往往如?仓棺椁云,盖仙人所居也。”悬棺葬多处于临江绝壁人迹罕至之处,盖以其地远尘俗而近天庭,又虫兽无可为害,可使先人蝉蜕升天。 风葬的一种,又称“崖葬”,即将死者遗体安放在崖洞中或崖壁上使之风化的葬法。据考古碳素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南方许多古代民族中曾十分流行的葬法。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云贵高原及陕西南部,均发现悬棺遗址。曾盛行于古代濮、越、巴、僚、汉等民族部分人中,及至近代,部分壮、布依、苗、瑶、仡佬、门巴、高山等族中也行悬棺葬。这种葬法是人殓后,凿洞插桩,悬棺于岸壁上,或将棺置于天然岸洞中。葬具有多种,如木棺(长形或船形)、古棺、陶棺和布袋;葬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有人认为悬棺葬是二次葬中的初次葬,即先存尸于绝壁之上,等够一定数量,再行合葬。这种葬俗和仰韶文化中的史家村集体二次葬式,具有同样性质。也有人认为悬棺葬是崖洞葬的延伸。原始人类大都过穴居生活,死后也葬于崖穴之中。后因棺木多、崖洞少,才发展为悬棺,还有的认为悬棺是对祖先的尊重。 风葬的一种,也是悬葬的一种。将死者遗体放于棺内再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的葬法。亦称“崖葬”、“船棺葬”、“悬洞葬”等。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现在四川、两广两湖、云南、贵州、台湾、福建等地均有遗迹保存。葬时先在崖壁上凿孔钉桩,然后将棺柩置于木桩之上,或将棺柩的一头放在崖穴中,一头架于木桩上。也有的将棺柩直接放在突出的天然崖平台上。悬棺葬一般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前者葬尸后者葬骨。葬具前者为木棺或石棺或独木凿成或做成船形,后者一般为陶罐、瓷缸。今台湾高山族雅美人仍存有此习俗。 风葬的一种, 亦为崖葬的一种。通常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再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亦称“崖葬”。葬时先在崖壁上凿孔钉桩, 然后或将棺柩置于木桩之上,或将棺柩的一头置于崖穴中,一头架于木桩上。“悬棺”一名最早见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所记。在中国,现存的悬棺主要有两处: 一处在福建省武夷山区, 多为船形棺, 由整木挖制而成,属春秋战国之物,一般认为与百越人有关;一处在川滇交界处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多为长方形棺,由整木挖制而成,属元明时代之物,一般认为与僚人有关。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有一种葬式,即将棺木置于悬岩绝壁之上,或利用天然岩洞岩穴,或人工凿岩成穴以置棺木,故亦称岩棺葬,其棺多船形,故又称“岩墓船棺葬”。中国长江以南,东南亚,甚至远达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都曾经有过这种奇特的葬俗。其情况是先用一整块木料做成一具船形棺材或其他形棺材,然后将尸体放入棺中,放置到高出地面或水面几十米甚至百余米以上的悬崖绝壁的人工崖洞中或天然洞穴中,也有的崖上凿孔插入木棍,将棺置于木架上。悬棺于空中,学术界称之为“悬棺葬”。据考证悬棺葬的年代东部沿海一带早于西部。福建武夷山和江西贵溪的悬棺,年代约在周秦之际或更早。长江三峡的悬棺相当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广西、贵州曾发现过东汉和西晋的船棺,在川东南和广西还可见到明清时期的一些悬棺。另外在台湾及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直到近代尚保留此俗。从棺的形状看,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常见的是船形棺,而尤以福建、江西为多,年代也略早。 古巨石葬的重石为棺使人吃惊于它的笨重,悬棺葬则令人惊愕于一个“悬”字,那么高的悬崖绝壁,人是怎样爬上去的,棺是怎样送上去的,至今是个谜。据研究者推测只有宗教信仰的力量才有可能使先民冒此奇险,送棺到半天云中。或者意在将祖先遗体载之以船形棺,是使之浮于云海之上,早升天国?这当然是东南水乡渔民创造的灵魂载体,它来自于南方越人的“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忽,去则难从”(《越绝书》)水上生活。在鄂西巴东、长阳三峡区、湘西保靖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中也有这种“岩墓船棺葬”,则相传这种葬式来自土家族先民巴人墓葬遗风。巴人为水居民族,曾以船为家。而尤以其先祖务相最擅制船,且善浮,和各酋长“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后又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射杀盐水女神,“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又相传廪君死,以船为棺木,装殓安葬。故至今,土家族棺木仍为船形。凿穴于岩壁存船棺于其中,可防腐,以求永久保存。还有一种用铁链悬吊于河中岩洞,俗称“龙口”。今此葬俗已废。看来是船棺、悬棺葬在土家族中和其祖先廪君故事结合,成为此一地传说。未可以之解释广大地区之悬棺葬。 古代葬丧习俗。在高山崖壁上插入木桩或铁桩,然后将棺尸横置在柱上。广西凌云县沙里乡陇丁村陇麻山东南面,有一处距地表高约50米的铁桩悬棺葬。据《朝野佥载》卷 二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说高空悬棺是后人尽孝的行为,仅仅是宗教意念的表面现象,而其实际意义,当与“送魂升天”的观念有关。 土家族古老葬仪。土家族聚居的江峡、清江、酉水、沅水流域,为古老而神密的悬棺葬区,至今在这些江水峡壁上,还遗存着一口口棺木,悬置于崖壁上。《黔书》载:“殓以棺而不葬,置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树柱于壁, 曰‘亲家殿’。”当地民间或称沉香棺,或称仙人舟、仙人木、风箱匣等等不一。对这些悬棺葬,还流传有许多神话传说。沅水流域泸溪、常德境地沉香棺,棺长八尺许,置于峭壁之上,传为仙人所留,涨水时,划船人用竹竿撩之,被雷电怒击。据考,悬棺葬乃土家族先民巴人之葬俗也,因而,在巴人所聚落的地区都有此葬俗。《华阳国志?巴志》载巴人在孟春,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礼孔嘉”,意为用獭作祭品,向在崖壁悬棺栖息的祖先灵魂献祭。四川珙县麻圹坝悬棺集中的邓家岩岩壁刻留诗曰:“谁家棺木挂悬岩,善良姐妹痛人怀;雪霏芜草山□孝,风吹松柏哭哀□;白日花开陈祭礼,夜间星斗照灵台。”表明为什么要将棺木悬挂于崖壁上,以及此葬仪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古代丧葬方式之一。通常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再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因将棺木置于悬崖,故属 “崖葬” 的一种; 因目的在于使之风化,故又属 “风葬” 的一种。葬时先在崖壁上凿孔钉桩,然后或将棺柩置于木桩之上,或将棺柩的一头置于崖穴之中,一头架于木桩之上。“悬棺” 一名最早见于梁、陈间顾野王 (519―581)所记。在中国,现存的悬棺主要有两处: 一处在福建省武夷山区,多为船形棺,由整木挖空制成,属春秋战国之物。一处在川滇交界处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多为长方形棺,由整木挖制而成,属元明时代之物。 又称“崖葬”,是将装有死者的棺木放置在险峻的崖洞内。崖洞或为天然的,或为人工所凿。悬棺葬一般在水边山崖上,有让灵魂随水逝去之意。悬棺葬俗由福建、江西起源,除零星向东传到浙江外,主要顺着鄱阳湖水系蜿蜒向西传到湖南,然后顺水往北到湖北,再沿长江到达川东三峡地区,继而又到川南。在闽赣两省交界处,武夷山横亘,它的南麓是闽北崇安一带,北麓就是江西贵溪一带,两省悬棺出现年代差不多,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当时同为古越族生活的地区。龙虎山悬棺比较集中、壮观,它的棺木及葬式多样,且各具特色,共有岩墓200余座,现在距水面高度多在30~80米之间,原来有的高100米以上;有的一穴一棺,有的一岩多棺,分散在仙岩、水岩、龙虎山庄及马祖岩等处,面积涉及50多平方公里,随葬品多为竹、木、玉、石、陶土制成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兵器等物。 它是指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有的利用崖壁的裂隙之处;有的利用天然岩穴及人工凿穴;也有的在崖壁上凿孔楔入木桩,以支撑棺木。据三国时期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一书记载:在当时临海郡的安阳(今瑞安)、罗江(今连江)等地,“……父母死后,杀犬祭之。作四方函盛尸,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悬棺葬是古代瓯越人的一种葬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浙南瓯江支流松阳溪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曾发现一处悬棺葬,棺内尚保存人骨架一具,系仰身直肢,棺与盖之间系子母口,上下套合,刻有花纹。 这是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古老墓葬形式,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之上为特征。除中国外,印支半岛、印尼、菲律宾等地均有发现。悬置棺木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岩壁间的裂隙之处架设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孔楔入木桩,以支撑棺木;或利用天然岩穴及人工凿穴,盛放棺木。棺木多为独木凿成,呈长方形,也有少数船形棺。葬式有一次葬,亦有待死者肌肉腐朽后,将骨殖入棺,再送至悬崖上去的二次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