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惠施分类:【传统文化】 战国时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宋国人。善辩,与庄周友善,周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杂而不纯),其言也不中。”主张“合同异”,以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故“万物毕同毕异”、“天地一体”。其合万物之异观点,大量揭露事物矛盾统一,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但过分夸大事物的同一性、相对性,忽视事物相对稳定性和本质差别,陷入相对主义的诡辩。在政治上,主张联合齐楚,曾任魏相,随魏惠王朝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为当时“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汉书?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已佚。其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庄子?天下》篇尤为研究惠施思想的宝贵资料。 战国时思想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宋国人。著有《惠子》一书,现已失传。魏惠王(即梁惠王)时,惠施曾任魏相。执政期间,对内主张限制贵族的特权,革新政治;对外主张与齐、楚两国联盟。后遭张仪排挤,一度离开魏国到楚国和宋国。魏襄王继位后,他又重返魏国,直至去世。名家源于战国中叶,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以逻辑和认识问题为讨论内容的名辨思潮,人们将专门从事逻辑研究和概念分析的学者称为“辨者”或“名家”。惠施作为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着重于事物相对关系和同异关系的研究,其特点是通过研究事物的相对性而强调差异和变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天下》)。这些论题,既包含有辩证法思想,同时又有相对主义诡辩的特征,在认识论上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惠施认为事物是相对的,不是不可改变的,同时,他把这一观点运用在社会政治上,认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非十二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