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境之清,虚静之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意境之清,虚静之趣分类:【传统文化】 何为意境,这里不作深论。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的五种境界说可作参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 ‘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这种 “艺术境界”,因超脱于功利权欲,对宇宙人生只取“赏玩” 的态度,重在心灵情意,故也可算为意境,且与主于真的认识境界、主于神的崇拜境界比邻。 因此,凡意境,关乎情景、虚实、有限无限、动静与和谐诸因素。 中国园林文化之意境起于情景交融,情由外景相激而启于内,景因情起而人格化。物我同一,主客相契,这是自然之“道”与人心之“道”的往复交流。“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不知何者为情,何者为景,自然化作我心,我心亦是自然。或在月下漫步园林,万籁寂静,“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兮,妙处难与君说”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湖》)。 这时,人便超脱功利、伦理、政治意义上的自我,一洗尘俗,使精神与宇宙同在。 宗白华 《艺境》 同一文中说: “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种深境是虚实结合。中国园林文化的虚实问题,可以理解为园林之平面布置与空间序列问题,“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 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沈复 《浮生六记》)。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然而,这里的虚实问题,首先是一个宇宙观、人生观问题。老庄之 “道”,就是一种有 “大美”的虚,它比实更真实,并且是一切实有的本源。因而,对于渗融着道家情思的中国园林文化而言,无“虚”则不成意境。这种“虚”即意境之“意”,便是审美主体超脱于功利、伦理与政治羁绊的自由自在的内心。因而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又深刻地指出: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引者注:佛家即如此),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 (引者注: 如以功利眼光观察中国古代园林之景物,则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引者注: 以虚观实),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清人笪重光 《画荃》亦指出: “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实,园林之意境亦然。 这种 “虚”,也就是主体内心之 “道”所赋予园林这种客体对象的“气韵”的本根。园林本为死物,何来气韵生动?答曰:道也。五代荆浩曾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荆浩《笔法记》)。只有超脱于世俗尘海的“道”,才能使人们在建造中国古代园林与观赏它时达到“取象不惑”、“不俗”的人生境界。 这种中国园林文化的虚实关系,就是无限有限之关系。虚无限而实有限,也就是意无限而境有限,情无限而景有限,一句话,是以有限之园林空间,表现无限之“道”。其实,一切中国古代艺术,都在以小见大,以有限表现无限,那么,这种艺术观与美学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源来自老庄的 “道”。 庄子云,“齐物,一大小” 也,道家之齐物论,将物大小、有限无限以及其它一切属性划了等号,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道通为一”,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 《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可等量齐观,不必人为分别大小轻重,因而,泰山鸿毛,了无区别。一室之小,宇宙之大,可划等号。人生不必计较物之大小宏微轻重,只要牢牢把握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的 “道” (老子名之为夷、希、微) 即可。 这种哲学思想渗透于中国古代之文化美学中,久而久之就成为古老东方民族一种自觉的审美尺度与内心要求,认为既然比如大小、有限无限相等同,那么,以小见大,以小喻大,以有限表现无限,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并且是不须论证的一条规律,这种观念意绪长期积淀在民族文化灵魂之中,为全民族所认可,对封建士大夫影响尤深。 因而,李格非记司马光之《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它园班。其曰: ‘读书堂’ 者,数十椽屋; ‘浇花亭’者,益小; ‘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 ‘见山台’者,高不逾寻丈。”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 宋代冯多福记岳珂之研山园并由此道,“己大而物小,泰山之重,可使轻于鸿毛,齐万物于一指,则晤言一室之内,仰观宇宙之大,其致一也” (冯多福 《研山园记》)。 半亩小园,咫尺山水,在观感体悟中,无异于整个人生宇宙。因此郑板桥说: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得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 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郑板桥集?竹石》) 这里,郑板桥所言之画理,实与园理相通,它们都涉及到齐物划 一、归一的道家之 “道”。 最后,中国园林文化之意境,好在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文化的品格主于静,这与道家之“虚静”观不无关系。 比如,以穿插、渗透于园林建筑空间中的水趣为例,西方古代以 “动” 水为美,这是没有疑义的。“动”水活泼欢快、激情难抑,催人亢奋。比如喷泉的水趣,在于利用水流特性,创造向上喷发瞬尔跌落的动势,水珠晶莹滚动,淅淅有声,在阳光下闪闪烁烁,足以令观赏者心旷神怡。相传公元前一千多年,希腊“园庭”中就有喷泉,盲诗人荷马在史诗中大加赞扬。罗马园林中的喷泉,以其柔中有刚的形象,成了那个雄强时代的精彩点缀。十四世纪,大名鼎鼎的西班牙红堡园,有一个十字架形的大喷泉,在对神的崇拜中显示出对“动”水之钟爱之情。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尤尚人体美,园林水趣之流风所至,便是人体雕像喷泉竞放异彩。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一处水趣,可谓名扬天下,泉流清冽,不断从一少女雕像的“秀发”上溅落于水池,模拟出浴少女的娇憨之态,鲜明地反映出那时西方园林文化的审美理想。十七世纪,法国路易十四对园林“动”水之追求也许更为热衷,他主持建造的凡尔赛园水源严重不足,便命令王宫侍从生活用水每人每日不得超过一小盆,惨淡经营、力求供水,使宫园大喷泉喷流不止,大有“宁可饮无水,不可园无泉”的劲头。还有的园林水趣,更是心裁独出,它借重科学技术,利用水流冲力,使一种由“动”水引起的美妙音响成为园林文化情趣的主调,“水风琴”、“水扶梯”之类一时竞为时髦。一群铜制小鸟七嘴八舌的啼啭,使园林意境充满喧腾的春的气息,忽然传来“石狮”沉闷可怕的吼声与“猫头鹰”凄厉的怪叫,于是整座园林立即鸦雀无声,顷刻之后,又是“小鸟” 的啁啾聒噪。 这些西方园林文化的意境,妙在水之“动”。“动”是旺盛生命力的表现。以 “动” 水之象求审美主体情趣的“凝伫” 与宣泄,一般说来,这契合西方人热情奔放、好动外露的精神气质,因此“动”态水趣多见于西方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空间中,亦偶有“动”态水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称 “董氏东园” 一处水趣,“水四面喷泻泄中”、“朝夕如飞瀑”、“洛人盛醉者,走登其堂,辄醒”,故被称为 “醒酒池”。 然而,总的说来,“静”水传达流溢的情感,历代名园中以“含碧”、“凝玉”、“镜潭”等命名的水景比比皆是,便是明证。 这种园林水趣水面有限,亭榭台舫之类,往往依水而建,安谧宁静。“静”水初观似乎不如 “动”水招人,且如果处理不当或不作任何处理,一任散漫芜杂之自然形态,确有单调之感,甚至弄得 “死水一潭”。但艺术上成功的“静”水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独特而沉厚的。或碧波平静如镜,令人敛神沉思,返照自身。“镜潭者”,“既皎而澄,可以烛须眉”(王世贞《安氏西林记》);或水藻繁茂,藕荷亭亭,“水荇酬醪,渚草艳漾”,聊作出污泥而不染之遐思;或于晨曦夕月、蓝天云浮之时,平静之水面倒影清丽,光影变幻,“临池有堂,回栏曲槛,望之如浮,嫣然有致”,其美无以名状; 或清风徐至,波光涟涟,温柔娴静,“波纹细皱,香浪微袅”(邹迪光《愚公谷乘》),一泓都是笑意;或水尤清澈,游鱼历历,“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又 “细浪文漪,涵青漾碧, 游鳞翔羽, 自相映带” (何焯《题 上书屋》)。 总之,“静”水质朴淡泊,含蓄深沉,令人凝神观照,意境深邃。中国园林及其建筑物周围的水趣,其相在“静”,其意在“动”,是“静”景之中“道”的流溢,惟有景物之 “静”,才催成意的流动与飞扬。老庄确主 “虚静”,但不是佛家的“死寂”。“虚静”者,依庄子所言,乃“心斋”、“坐忘”,表面“静”而内里“动”也,因为据道家之说,以 “虚” 为特性的 “道”,其实是万物活跃、自由、无限的生命本体。 道家重生、贵生,主张养生,要求享受人间的雨露阳光,认为以身徇物是违反自然本性的,以身徇物就是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既不值得,也白费精力,要求适当地去满足人的欲望,而非一味地清心寡欲,以超功利态度对待人生,以人之本性与“人化的自然”相亲和,这便是庄生所谓 “自适其适”,中国园林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满足“自适” 的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