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意境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意境说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关于创作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主张。“意境”是指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汇融铸而成的意蕴或形象,也即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古代文论家认为,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凭藉艺术形象的创造来实现,而艺术形象则不同于单纯客观景物的描写,应是注入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情景交融的产物。它既要描述如画,形象生动,同时又意蕴丰富,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拥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加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

“意境”说的形成始于唐代。但“意境”概念的实质却源于先秦哲学,如儒家认为“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有“言不尽意”说等,这些关于“意”、“象”、“言”的论述,都是“意境”概念形成的基础。到南朝,佛教兴盛,佛经用语“境”、“境界”广为流行使用,则对“意境”概念的提出更有直接的启迪。此外,在文学批评领域中,两晋南朝文论家如陆机、刘勰、钟嵘等,也逐渐接触到情物关系,所论对“意境”说的形成深具影响。

“意境”概念最早见于唐王昌龄《诗格》(疑为托名伪作):“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这里首次以“意境”区别于“物境”、“情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强调“意”与“境”结合的“意境”说便开始形成,并以此论述艺术形象创造,在理论上获得充分发展。如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认为“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并注意到风格与取境的关系,指出:“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说:“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含写飞动,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强调“意”与“境”结合。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明确指出“意境”须有“象外”的特征和效果。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与境偕”,《与极浦书》中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进一步结合意境谈论诗歌风格,丰富和发展了意境理论。到宋代,文论家虽不多标举“意境”,但所论注重言外之意等,实质对“意境”说有所发展。

明、清时期,与“意境”同义的“境界”一词更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如谢榛《四溟诗话》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王世贞《艺苑卮言》提出“神与境会”、“兴与境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提出“意境融彻”等。而其中,王夫之在《怂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里,从情景关系上阐明意境,论述尤为充分,对“意境”说有较大贡献。到近代,王国维则对中国古代意境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新的阐发。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认为境界不仅在于情景结合,更应表达真情实感。此外,他还进一步分辨阐发“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之别,更加发展了“意境”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