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感人至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感人至深分类:【风俗文化】 马是六畜中最有灵性的动物,早被世人所公认。有人说,灵就灵在马通人性。也有人云:良马比君子。这些赞誉的语言使人不由得联想到马对人类的奉献和恋情。马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气节忠义”的行为更是催人泪下,励人爱国。春秋时,刘桓公征伐孤竹国误入沙漠迷谷,面临绝境。管仲出谋,选了几匹老马带路,老马不慌不忙,不惊不乍,居然顺利地领着大队人马走出迷谷,是谓老马识途。古来咏马多言神骏良骥,但清代诗人谭宗浚的《疲马》诗却从普通马着笔,其中两句“只求胜负任,何必定骁雄。”指出能胜任所负之责就是好马,不一定要称雄于疆场、战阵。“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精神使人钦佩,所谓伟大出于平凡也是这个哲理。然而大凡古代战将,皆有良马。《三国演义》中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说岳全传》中“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关云长的赤兔马、秦琼的黄骠马……都是“气节忠义”的良骥。 至于节马的行为更是感人至深,古今都有记载。楚霸王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他的坐骑乌骓马随即跳江殉主,真是慷慨悲怆,能说不是节马吗? 说起节马,又使人想到近代“节兵义坟”那段悲壮的故事。 1841年,约两千多名英军侵略偷袭虎门第一道防线沙角炮台,年逾花甲的副将陈连升率领六百多名官兵英勇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又无援兵而全部壮烈牺牲。陈连升有一匹坐骑,训练有素,疾如闪电,平时又能善解人意。当陈连升倒在血泊中,它始终守护在主人身旁,不肯离开半步。当陈连升牺牲时,它不住哀鸣。当敌军要把它牵走时,它怒吼狂奔……后来,英军把它弄到香港,对敌军喂给它的精草细料一口不食。敌军对它百般折磨、捆绑、鞭笞、刀刺,但始终不低头、不屈服,一见敌军便怒目而视。 它的“气节忠义”一传十,十传百,尽人皆知。1842年,两广总督祁善派人用重金把它赎了回来。如今广州博物馆的石刻节马图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一百多年过去了,“节马”的故事仍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