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慎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慎到分类:【传统文化】 战国时法家。亦称慎子。赵国人。齐宣王时讲学稷下,颇负盛誉。提倡法治。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反对“尊贤”,认为“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要求“去私”,以为“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特重“势”(权势),以为“贤”、“智”不足以制服臣民,唯权势能制服臣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荀子?解蔽》批评他“蔽于法而不知贤”。《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今残存7篇。 战国时思想家。赵国人,是齐国“稷下学宫”的著名人物之一。齐宣王,齐?王时,与邹衍,淳于髡、接予、环渊等均为齐稷下学士,与彭蒙、田骈形成一个学派。慎到在哲学思想方面,把道家“未尝先人,而常随人”的思想发展到了极端,认为人没有任何能动性,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他“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入于法;在国家治理方面,他提倡法制,批评人治,认为“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曰谬”(《慎子?威德》)。同时,还强调“势”,即强调君主在政治上的权势。认为治国之害在于权力分散,应当集权,权重位尊即可治天下。在慎到的用势行法思想中,也含有“礼”的成份,认为“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同前)。实际上他还是把法强调到最高位置。慎到的思想在当时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所著《慎子》一书,现存辑本。 稷下学者,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战国中期赵国(今山西省)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主张因任自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对于自身则“弃知去已而缘不得已”:“朱髁(xi ke)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不师知虑,不知前后”,“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名之曰“块不失道”。(《庄子?天下》)。时人批评为“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同上)。其后,则“尚法”“重势”,认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慎子?威德》)“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主张“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慎子?君人》)他要以法“齐天下之动”,是“至公大定之制”。《慎子逸文》)而法之所行,又有赖于“势”,“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慎之?威德》)为治之有借于权势,犹海行之“有舟”,陆行之“有车”。其杂“道”“法”于一体,人称“道法家”;由于“道”与“法”的内在矛盾,荀卿又批评他“尚法而无法”(《荀子?非十二子》)。慎到之著述,《史记》言“著十二论”《孟荀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四十二篇,多散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