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慎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慎独

分类:【传统文化】

儒教提倡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据朱熹解释,所谓“独” 就是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就是俗语所谓 “人不知鬼不觉” 的时候,君子都应该谨慎戒惧,遵道而行。《礼记?大学》也再三强调 “君子必慎其独也”,将其解释为“诚意”,就是“毋自欺”。这实际上是一种极高的人格境界,标志着道德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信念,是 “自律”而不是“他律”,是 “自觉” 而不是 “他觉”。宋代理学家尤其注重 “慎独” 的功夫,认为 “人欲之私”常常就萌生于幽暗隐微之中,别人不知,只有自家心中明白,如果能在此时将 “人欲” 遏制,就能不离于 “道”。显而易见,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绝非一日之功。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意指注意个人独处时的道德修养,慎重自己的行为。语出《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见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故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北宋邵雍也倡此说。他提出加强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尽性知命,使得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凭借内心的信念,不受“情”的蒙蔽,谨慎而行,自觉地选择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他说:“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又说:“凡人之善焉,开于言,发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所慎独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南宋朱熹提出“谨独”等修养范畴,“谨独”即“慎独”。并把它的内涵扩大为指事不论大小,都要办得合乎“义理”。这是对《大学》、《中庸》的“慎独”思想的发展。他说:“事有小大,理却无小大,合当理处,便用与他理会。故君子只在谨独。”“盖不能谨独,只管理会大处,小小底事,但照管不到。理无小大,大处小处都是理,小处不到,理便不周匝。”(《朱子语类》卷四九)明末刘宗周,其学“以慎独为宗”(黄宗羲:《蕺山学案》),故为“慎独”作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首先,刘宗周规定并阐发了“独”这一范畴。他说:“说工夫只说个慎独,独即中体,得慎独,则发皆中节,天地万物在其中矣。”(《刘子全书》卷一《学言上》)“独即中体”,意指至善的本性,纯善的“生意”。“慎独”在这里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慎其闲居之所为”的范围,而同“本体”和“人性”融为一体了。其二,刘宗周把“慎独”提到了“立大本”的高度。他说:“故中为天下之大本,慎独之功全用之立大本,而天下之达道行焉,此亦理之易明者也”。(同上)意即把慎独之功放在道德修养的首要地位。其三,刘宗周把“慎独”视为儒家道德的核心和实现儒家道德理想的最重要的途径。他说:“孔门之学”,“慎独二字最为居要。”“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又说:“慎独是学问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一齐俱到,故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在《中庸》为上达天德,统宗彻上彻下之道也。”(《刘子全书》卷一《学言上》)总而言之,“慎独”作为修身之功,对中国道德文化和道德人格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儒家关于操行的主张。意谓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即使在一人独处、独知的情况下也谨慎地操持自己的言行。原话出于《礼记?中序》:“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于独也。”汉代大学者郑玄对此解释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宋明理学更是把慎独视为重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宋史?詹体仁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詹)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可见理学教育家把“慎独”当作培训学生的重要方法,予以实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