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戏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戏园

分类:【中国民俗】

戏园老字号有三庆园、广和楼、广德楼、天乐茶园、庆乐戏园、中和园、开明戏园、新明戏园、第一舞台、文明茶园、同乐茶园、劝业场新罗天剧场、平乐园、广兴园、春仙茶园、哈尔飞戏院、长安戏园、新新大戏院、景泰茶园、吉祥戏园、丹桂茶园、阜成园、城南游艺园、天和茶园、天汇茶园、天泰轩茶馆、万盛轩茶楼、天乐茶馆、小桃园、小小戏园、丹桂戏园、小吉祥戏园等等。

天津早期的京剧演出场所是茶园,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当时的茶园比较原始、简陋,随着京剧在天津的日益兴盛,光绪初年,便有了诸多设备比较完善的茶园。其中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为著名的“津门四大茶园”。

在此期间,一些官僚权贵、富商大贾也纷纷在自己的家中修建戏楼、戏台,以备唱堂会之用。

另外,外埠旅津商人为便于经商与联谊,也按籍贯自发集资兴建了20余座会馆,不少会馆内就设有戏楼。其中建筑水平最高、最讲究的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广东会馆戏楼。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式剧场。全部为木制结构。舞台坐南朝北,为延伸式,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舞台顶部用百余根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形成“鸡笼式”藻井,也称“螺旋回音罩”,音响效果极佳。观众席分上下两层,楼上为包厢,楼下是散座。整个戏楼的装饰均用木雕镂空工艺,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当年著名演员梅兰芳、杨小楼等都曾在此唱过戏。1986年被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大院戏台

20世纪30年代前后,天津京剧演出空前繁荣,几乎所有京剧名角都在天津演出过。为此,天津又新建了几座专门演京剧的戏院。著名的有“春和戏院”(今工人剧场)、“天华景戏院”(劝业场四楼)、“北洋大戏院”(今延安影剧院)和“中国大戏院”等。他们设立了预先售票、对号入座制度,是天津较早的正规戏院。其中“中国大戏院”是天津最大的戏院,在全国的戏院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戏院之一。其建筑上下共5层楼,观众在前3层。可容纳1800多人,视听效果较好,是演出京剧的理想场所。

广东会馆戏楼

在剧场演出,一般都是营业性质,是京剧演员赖以生存的主要演出场所。

京剧在茶园演戏,观众听戏一般不花钱,只付茶钱,并另给找坐位的服务员小费。

农村社戏

清朝时,戏班早先是在大的茶馆里唱戏,后逐步改为戏园。戏园里搭有木板铺就的戏台,台上演戏,台下仍是茶馆的格局:靠近戏台处摆上十几张方桌,排列好长长的条凳,桌上放茶壶、盖碗、瓜果盘碟。开场后有跑堂的穿梭行间给观众添水,不时地将热毛巾把子飞来接去,还有小贩吆喝着兜售零食小吃,十分嘈杂。当年旧式戏园陈设普遍简陋,舞台较为狭小,前后台无严格划分,有的仅以一大幅白布隔开,布上彩绘《天官图》、《刘海戏金蟾》等,左右空档上加上门帘子,权作上下场门(戏行内称“九龙口”)。台上桌椅一般有锦缎绣花桌围和椅帔。场内光线不足,白天靠屋顶天窗采光,夜晚以灯具照明,最初用多灯头的油灯,或纱灯、明角灯、玻璃灯,后来发展到用明亮的汽油灯,直到电灯。台上用来伴奏的文武场面,原先是坐在演员的背后,面对观众,一字排开,以后改为设在“九龙口”一侧,并沿用至今。民国前后,各大小城市才陆续建起“新戏园”(俗称“大戏院”),初具剧场之规模,场内废除方桌,一律改排长凳或椅子,设有一、二等“清座”,还有“站席”。阔气的戏园在看台楼上专设有包厢,隔成小间,供富人携亲友坐在厢内看戏。一般集镇上的戏园,通常是四面围墙,上空搭个人字形的芦席顶棚,晴天遮太阳,阴天挡风雨,场内设几百个座位,放上凳几,供观众喝茶看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场事业迅速发展,并有专门的管理,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娱乐享受环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