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吉思汗祭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吉思汗祭典分类:【地域文化】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民的骄傲,他的事业和功绩为蒙古人民所世世代代传颂和怀念。随岁月的流逝,这种怀念被逐渐蒙上了厚重的宗教神秘色彩,有了一整套固定的隆重祭仪,其中既带有博教古老的祭祖传统,又渗入了喇嘛教的深刻影响,它已成了蒙古民族颇为独特的一种民间信仰了。 (一)成吉思汗陵寝和祭典 据说,成吉思汗西征西夏途中,经过穆纳山时,马鞭突然落地,随从们想为他拾起,被他制止了,他说,这是一个好地方,“丧乱之世可以隐遁;太平之世,可以驻牧。当在此猎捕麋鹿,以游豫晚年。” ② 后来,当他死后灵车奉载金柩经过这里时,车毂忽然陷在泥淖处不动了,套上各色牲畜都拽不出,于是,便将成吉思汗安葬于此地,“营建了万世的陵寝,作了大宰相们的佑护支柱,成了全体人民的奉祀之神,修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宝。” ③ 这个穆纳山,据考就位于包头之西,即今天的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拉腾甘德尔地方。忽必烈时,曾从蒙古各地召集五百户,称黄答剌哈特,他们世代在这里守护成吉思汗和孛儿帖夫人的陵寝,已有几百年。蒙古人就在这里,为他们的英雄成吉思汗举行盛大的祭奠。 我们上文曾提到过成吉思汗的苏勒德,博教对保护神的这种崇拜已成为成吉思汗祭典中突出而重要的内容。如上所述,苏勒德存在于成吉思汗的纛中,纛就是苏勒德,它分为白、黑、花数种。在太平无事、安居乐业的后方,或成吉思汗没有战事在宫帐中安居的时候,便竖起白纛,表示吉祥平安。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喀尔喀等地,都有祭祀白纛的习俗。黑纛是成吉思汗的战旗,又称“四足黑苏勒德”,据说,“它是一种能统一和启发全体蒙古军民的思想和智慧,使他们产生所向无敌的精神力量的偶像。” ① 它的尖端形如矛,约一尺长,用桦木做柄,一年四季高耸云天而立。祭黑纛的活动,包括小祭、大祭、夏营地祭典、威猛祭、信仰祭等多种形式。而花纛,一说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撒儿的苏勒德,对花纛的祭祀,在鄂尔多斯地区保留至今,并有专门祭祀和保护花纛的人员。 (二)黄金家族的祖先神 祖先崇拜在蒙古民族中有古老的渊源,有学者断言,博教亦即萨满教的源起,就是对祖先的崇拜。蒙古人认为灵魂不灭,“以为死亡即由此世渡彼世,其生活与此世同”,这种对亡灵的崇拜表现为对翁衮的崇拜:“以木或毡制偶像,其名日翁衮(ongon),悬于帐壁,对之礼拜。” ② 据说翁衮上附有蒙古人所崇拜受尊敬或畏惧死者的灵魂。翁衮被分为善恶两种,善翁衮可以充当人的保护神,恶翁衮则能作祟于人类,引起各种灾难。死去的祖先成为一种神灵,它们能对人世产生各种影响,支配人们的命运。成吉思汗的孛儿只斤家族的祖先,就都被看作是善翁衮,他们保护人们,赐福予人们,人们向它们祈祷,就像诸腾格里一样。而在这些翁衮中,最受崇信的就是成吉思汗,他被当作高贵的黄金家族祖先,人们遵循祭祀祖先的古老习俗祭祀他。他成了他的家族、他的子孙的保护者和审判者。而他的后裔们,也就通过这种特殊的祭祀活动而结合到一起,维持着黄金家族特殊的地位和声望。 黄金家族对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在他死后即已开始,“1229年春,诸宗王诸统将自鞑靼地域之各地来集于怯绿连河畔成吉思汗之大斡耳朵”,在这次大会上,诸王立下誓言,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谁也不能担任首领,“诸王推戴窝阔台之时,曾发此忠于其后人之奇誓曰:‘只须汝后人尚存一脔肉,投之草中而牛不食,置之脂内而狗不取,我等誓不以他系之王位于宝座之上。” ③ 此后,每个即汗位的人都必须去拜谒成吉思汗之灵,这种仪式就好象能代替加冕礼和即位仪式一样,谁胆敢无视成吉思汗死后的权力,立刻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据说,卫拉特太师脱欢,曾阴谋纂夺汗位,当他拜祭成吉思汗帐殿时,“骤闻主上之金撒袋铮然有声,近侍之人见中壶内所插挑远箭一支颤动,又见脱圣太师鼻口流血,正惊骇间,大众复见太师血浸透衣,两琵琶骨间正如箭痕浮露于外,而中壶内之外挑远箭一枝带有血迹……” ④ 。在黄金家族为维持自己特殊地位而对作为祖先神的成吉思汗的神力进行的宣扬中,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三)喇嘛教的渗入 黄教传入蒙古后,成吉思汗作为祖先神的形象又被大大地改造了。他成为一个神秘的创世神,喇嘛们把蒙古的一切风俗习惯都归结到他的身上。 为数众多的与游牧和狩猎活动密切相关的习俗,现在都被说成是源起于成吉思汗。诸如赛马前要把马鞍和笼头擦拭干净,要对鞍两边的八根皮条(即“甘吉”)念诵祝词,赛马的优胜者所骑乘的马,要将其鬃毛与鲜艳的绸布条一起编成辫子,据说这都是从成吉思汗时流传下来的: ……圣主在小骏马的鬃尾上佩以彩带,被命名为神马自由奔腾…… ① 还有大量的祝辞是在婚礼上诵读的,这些祝辞把婚礼上的各种仪式都说成是源自成吉思汗,譬如在婚礼上要询问姑娘的年龄和姓名,据说就源于成吉思汗,“……当他娶弘吉刺部落伯颜的女儿孛儿帖为妻的时候,他派遣了聪慧的官员,由两个大臣博儿术和木华黎率领,按照古老的习惯,询问新娘的姓名和出生的年月……” ② 其实,这些所谓由成吉思汗创立的习俗大多是喇嘛们捏造出来的。在这些祝辞中,与成吉思汗同时被提及的,往往是松赞干布。例如说当拥有众多幸福的、正直的松赞干布娶尼泊尔王美丽的女儿为妻的时候,也创立了询问新娘姓名、年龄等一连串的习俗。就这样,蒙古民族从远古祖先那里世代流传下来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习俗,被巧妙地通过成吉思汗,而与佛教的保护者如松赞干布等人连结到一起,这些习俗既然是他们共同创立的,便是从佛教系统沿袭下来的,便成为佛教内容的一部分了。 不仅如此,从三世达赖开始,喇嘛们还注意和利用了蒙古人民崇拜祖先的观念,为成吉思汗编造出一连串由印度国王构成的祖先。这些印度国王都曾经是佛教的振兴者,佛教的神灵曾赐予他们异乎寻常的神力,这种神力传给了他们的后代成吉思汗,又由成吉思汗传给了自己的后裔们。成吉思汗不再仅仅是蒙古人民的一个祖先和英勇无畏的统治者了,他已经和他的那些被编造出来的佛教祖先一道成为一位神秘的佛教神灵了。他从他那些佛教祖先那里获得了神秘的法力,又用这种法力创立了蒙古民族的一切文化和风俗习惯。这样一来,蒙古族的一切风俗,就都变成是由佛教创立的了,而成吉思汗的后代及人民对他的祭祀和崇拜,也就成了佛教仪式的一部分。 不过,无论喇嘛教曾经对成吉思汗进行过怎样的改造,成吉思汗的后代把他作为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活动仍在继续着。直到20世纪初,在蒙古社会中,成吉思汗仍以各种形象(如博教的祖先神、喇嘛教的创世神、黄金家族的祖先等等)存在于蒙古人的心目中,而由此产生的对各种成吉思汗的形象的祭祀活动,也就这样并行或交织在一起。 全面介绍成吉思汗祭典的著作。赛音吉日嘎拉、沙日乐岱搜集整理。198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其内容为:成陵四季祭祀概况、毡帐百姓白色畜群大祭、祭祀大典中出游的八白宫、毡帐百姓之神纛、成吉思汗灵柩的西迁、成吉思汗灵柩回归鄂尔多斯、鄂尔多斯西三旗历史文物、守护圣陵的五百户达日哈德等。198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郭永明译成汉文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