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年分类:【中国民俗】 孩子长大成人,有“成年”礼俗。古代于二月二日“龙抬头”日行冠笄礼。男子大都以16岁为成年,始可上族谱,参加祭宗祠。16岁以下死亡的称夭折,不上谱。亦有规定15岁为成年的。女孩在13岁时蓄头发,作成人礼。吴县胜浦乡叫“授头发”,女孩虚岁13岁那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举行仪式,点红烛,供女星官码,供品有面条、粉丝各一盘,“奶奶头团子”(糯米做的寿桃)12个及碗、筷、酒、菜肴等。供桌两旁陈放亲友送的礼品。吃过中饭,由母亲或舅母为女孩授头发,让女孩站在蒲石上(江南打蒲草用的石头),为其修面绞毫毛,解开辫子改梳“头”,插头簪,扎包头布,穿拼接衫裤,束裙,穿绣花鞋,第一次打扮为成年妇女,跪拜女星官纸码,祈求长寿。有的地方还拜草编的长辫子,称“拜草”,据说拜草以后,头发可以长得又黑又长。授头发以后,女孩就和成人一样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了。这和古代行冠笄礼一脉相承。 太湖渔民每年五到七月间白鱼汛期出渔以前,都要分地区请神会餐,热闹三天三夜。在这几天里,祭神、拜神、唱神歌,俗称“做公堂”,规定男子满16岁始有资格参加做公堂。首次做公堂等于行成年礼。 苏州地区自古重文,农村男孩子6岁即“斋星官”,入蒙馆。孩子上学时,一切文具用品,均由娘舅家供给,包括书包。直到现在这种风俗还很盛行。除送书包外,还送“学堂饼”(一种糯米饼,形如月饼)、“和气汤”(梧桐子、青豆,加糖合煮的糖茶,梧青谐和气),给老师和同学吃。第一天上学,要点红烛,行拜师礼,先拜至圣先师孔夫子,然后叩首拜师,师生共饮“和气汤”。吴县?直小孩满13岁为“成年”,日期固定,男孩在七月初六授顶(留头),叫“授头顶”。女孩在七月初七,届时亲友皆来送礼祝贺,礼品多为衣料及银饰件。1949年后成年礼逐渐消失,近年有组织18岁青年举行成人典礼,如南京到雨花台去祭奠先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新《婚姻法》的公布,计划生育已成国策,生育观念起了根本变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老法接生已基本绝迹,计划生育已成为公民的义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近年在苏南农村开展的“新风户”活动,有十条标准,第二条即是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推行的“文明职工”、“文明单位”活动,也把实行计划生育列入评选内容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