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我国多民族的连名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我国多民族的连名制分类:【风俗文化】 连名制,是一种命名的习俗。即父母与子女的名字相缀联或部分相重,用以表示亲缘和统属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这种连名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多民族的我国看,连名制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一)家名本名连名制。云南宁蒗永宁泸沽湖畔摩梭人,至今仍多采取此种取名习俗,其特点是在本名前加家名。例如:本人名采尔娜姆。其所属斯日(即祭锅庄时念同一祖谱的家族)的始祖母名叫拉咪?采尔娜姆。但由于采尔娜姆当前所在家庭的女家长高吐马,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人们就常将她的名字与家族祖母拉咪的名字连在一起,姑娘的全名就成了:拉咪?高吐马?采尔娜姆。 (二)母女(子)连名制。其特点是母名与女(子)名必有音相重以表承继关系。如云南西双版纳和澜沧江一带的布朗族,至今仍盛行此制。布朗族无姓,只有名,一般是双音名,但女性名字前必冠一“玉”(或译“依”)字,男性名字前都冠一“岩”(或译“艾”)字。母女连名法:母名头一个字必为女名的后一个字。如母后玉南庄,女就名玉香南,玉香南若与别人同名,就可在名字后面加外婆玉庄扁的名儿子命名法亦同此,如玉南庄的儿子必名岩×南。保留此种命名制的还有拉祜族等。 (三)母子(女)父子(女)并行的双系联名制。其特点是子女名可与母名相连,也可与父名相连,母系、父系并存。如:独龙族,男的本名前连父名,女的本名前连母名(也有连父名的),父名、母名前还连族名,才成全名,如一男性本名顶,父名朋松,族名孔敢,其全名应是孔敢?朋松?顶。若简称可省去父名,孔敢?顶。而女孩本名妮,母为?木族名白丽?妮。也有这种联法:顺序为,族名?父名?母名?本名。 布朗族的这种连名制的特点则是:母名与女(子)名联至第三代后,子女既可联母名,也可联父名,有的则儿连父名,女连母名。 台湾北部高山族泰雅人,偏重于父子(女)连名但也可母子(女)连名。至于遗腹子(女)、赘夫承家者的子(女)和父母离婚归母所有的子(女),都必须连母名。 (四)甥舅连名制。以舅名和甥名相连为特征。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大峡谷,纵深长约700公里,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还长。生活在这长长峡谷中的怒族同胞,现在还存有这种取名习俗:即男女青年10多岁就离家住进村中的公房“哦?”中,享有与自己喜爱的异性相伴而眠清晨各归本家干活的自由,“有睡伴才能叫男子汉”,是社会认可的传统观念。女娶男嫁、先同居后行婚礼是普遍的风俗,有的甚至已儿女成群年近40才行婚礼。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建立,女娶男嫁日益被男娶女嫁所取代,婚前有睡伴合法光荣的观念受到冲击,嫁往夫家前生的孩子,也就难以被丈夫所认可,只好留在母家。这种“私生子”似的孩子,既不能与嫁往夫家的生母连名,也无法与生父连名,当然就只有与舅舅连名了。这种连名方式仍含有某些母权因素的残留。 (五)父子顺推连名制。即子名前加父名为全名,……这样代代相连地往上推的连名制,如彝族有的谱系:……伊勒本兹→本兹黑也→黑也尔子→尔子毕克等,不少谱系可联到50代左右。这是将父亲全名“伊勒本兹”的后二个音“本兹”加于子名“黑也”之前,组成儿子全名的顺连法。而贵州台江孝弟的顺连法则是:全名为三音节,由已名前加父名的末一字和祖父的末一字组成。如祖父名甘老奏,父名老奏麻,儿本名为俄,儿全名即为奏麻俄。 保存了这种父系顺连法的还有哈尼、景颇、怒、基诺、珞巴等族。 (六)父子名逆连名制。即子名在前,后加父名为全名。如维吾尔族,子名铁木尔,父名达瓦买提,子的全名为铁木尔?达瓦买提。苗族有的地方如贵州台江的排羊也取此法。子名“波”,父名“弟”,子全名为波弟。台江的巫脚交等地还要加祖父,如:子名“也”,父名“休”,祖父名“斗”,子的全名为:也休斗。塔塔尔族也是子名后加父名的逆推连名法,但还需要再加族名,如某人叫革拉吉丁,父名哈不都拉,部落名叫欧斯满,其全名必为:革拉喜丁?哈不都拉?欧斯满。若简化,也需保留部落名而成:革拉吉丁?欧斯满。 运用这种逆推联名法的还有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乌兹别史等族。 现就已归纳出的六种连名制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各种连名制,是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制约的。由(一) (二)两种,可见母权制的深刻影响,(三)(四)两种,则应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期,或父权制尚未完全确立时的产物;(五)(六)两种,则需父权制完全确立才有产生的可能。 其次,不同的连名方法,反映了人们的不同观念。如摩梭的人本名前必须有家族的老祖母名;独龙族的只许省略父名,必须保留族名;塔塔尔族父名可省,部落名决不能省去,都反映出一种历史观念的传承:即部落、家族观念重于家庭观念。本名的连祖名,既为避免同名,也为显示血缘关系。而祖名在前的顺连法当比祖名置于后的逆连法出现得要早一些,逆连法突出地将本名放在祖名前,其名字的作为个人外在符号标志性,是比显示血缘关系更重要的。哈萨克族的连名,就经历了由顺连→逆连的发展过程。 再者,不少民族的连名法常呈现出多元性,这与所在地区的不同,连名法沉淀至今的时差不同以及个人观念的有别等分不开。特别在当前现实生活中,多元化更显突出。仅就1998年3月开的全国政协与人大会当选的委员看,前已述及父子连名制的哈民族,就有委员名邓敏初。仅贵州台江县一县内就有三种连名制留存的苗族,有的委员名叫石邦定、项朝家、藏族委员中连名既有三节的,也有两节的,还有汉名式的。蒙古族则既有三节连名的、也有四音节、三音节或干脆采用汉族取名法的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空间的扩大,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传统取名习俗融入新的文化因子是正常现象。演变中,我们要力争做到,个人的命名,要既能便于人际关系的交流,又能展示多民族我国名字文化的多姿多采。就当前汉族的命名来说,同名人多的问题应引起关注。据沈阳市80年代的统计,该市名叫王杰、李伟的人名多达3000以上,仅1998年3月九届人大新当选委员中,就有两人同名王涛,这是亟待解决的。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尽量不起单音名,特别是张、王、李、刘、陈这类人口近亿或过亿的大姓更需注意;其次,在起以音名同时,不妨同时冠以父母的姓,这种四音节名字就不易重名了。这也是受兄弟民族连名制的启发。我国历史上有过众多的复姓,不少即是源于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名,后有的保留成复姓,有的简化单音姓。在我国人口已达十二亿的今天,复兴一些复姓,创造一些新复姓,该不失为可行的好办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