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国时期中原诸子哲学的形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战国时期中原诸子哲学的形成分类:【地域文化】 春秋200多年中,社会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春秋中期已开始了礼崩乐坏的过程。但贵族的卿士大夫,犹坚持着以礼自勉和以礼相责,把它作为判定是非的尺度。到了战国时期就起了根本的变化”《战国策》一书共33篇,约12万言,全书中提到礼字仅20多个,而且多是指人情礼节的仪式而言,与春秋时期把礼当作伦理道德最高原则的性质绝然不同。战国之世不好言礼,且以蔑视礼为高明。在《战国策?秦策二》中提出:“事异而礼易…,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世俗化而礼与变俱。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殷夏……不易礼而灭;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贵)也”。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原各国先后经历了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世官世禄也随之而崩溃,旧的世家贵族日趋没落腐朽,战国时期从贵族中再也产生不出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原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士的阶层,这就是先秦诸子的前身。在郑国和宋国等地,有了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老师和学塾,在这种民间教育形式下,培养出一批中原的卓越人材。如郑国的壶丘子林、伯昏瞀人等,教育出大政治家子产和思想家列御寇;宋国商容的学生就是道家创始人老聃,这些人在中原地区私人讲学,都要比孔子为早。这种私家讲学和非贵族的平民从学的风气,在圃田尤为特出,列子说:“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列子集释?仲尼篇》)”圃泽即圃田,在今河南中牟县,有田丰子,东里有邓折,在那里授徒讲学。自从中章、胥已以平民身分出仕为大夫后,“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集解》卷十一) 在这些出仕为官和授徒讲学的新兴士人当中,有一些有志之士,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旨” ① ,于是诸子百家之学取代了古代无所不包、官师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形成韦伯和帕森思所说的古代“哲学的突破”,这一突破导致文化学术系统与社会系统分化,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导致不同的学派并起争鸣。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这些争鸣的学派归结为六家,即儒、道、法、名、墨和阴阳家。班固根据刘歆的分类,在六家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农家和杂家,称为九派。各家各派在中原都有它的代表人物。道家有老聃、庄周、列御寇、宋?、阳朱、魏牟等人,可以说中原是先秦道家的发源地。法家有邓析、李悝、申不害、商鞅、吴起、韩非、李斯,也几乎包括了主要法家的全部名单。名家的惠施,墨家的墨翟,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儒家的子贡、子夏,杂家的吕不韦等,这些学派的创造者或著名代表,都出生于中原地区,还有许多诸子百家中知名人物,如白圭、范蠡、尉缭等都是中原人。中原诸子在百家争鸣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留下的高文典册,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这里着重介绍中原道家的哲学思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