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国木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战国木俑分类:【传统文化】 战国木俑是中国最早的木俑。用木俑随葬,始于战国,尤以楚国境内最为盛行。战国木俑的地方特色很浓。从湖南长沙楚墓、湘乡牛形山和湖北鄂城出土的木俑看,湖南与湖北两省的木俑,形制基本相同,有男女侍俑、武士俑、舞乐俑和司厨俑等,或坐或立,姿态各异。如侍俑有的作拱手状、垂手状,有的一臂下垂、一臂放置于胸前,也有的两臂平举,小臂向上作托物状。武士俑则手执兵器,裸膝伸臂,肌肉明显外露。乐俑多屈膝跪坐,或吹笛鼓瑟,或击打乐器,体态非常优美。跪坐俑一般高30厘米,立俑高50厘米,均先雕制成扁平体的俑坯,头顶平,面部为三角形,发、须、冠、带、襟、袖、裙等均系彩绘而出,甚至有的俑上绢衣的领襟、袖口等也是墨笔彩绘而成。另外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和山西长子等地也出土过数量不等的战国木俑。长台关木俑高38至81厘米,长子木俑高68厘米,这两地的木俑制工精细,在风格和造型方面与湖南、湖北两地有明显的差别。长子木俑还有其与众不同的风格,俑头自耳前削成平面,然后用泥塑出面部。战国木俑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工艺粗细的差别,但简炼的制作手法却是一致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