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戴孝分类:【中国民俗】 管事人和族长同孝子商量,一般是“五服”内的都有孝。戴孝分亲子、重孝。唐山、秦皇岛一带戴孝带(也叫捆头布)、穿孝袍、白布蒙鞋。孝袍无领无扣,不锁边,用布丈余,分大襟、对襟两种,襟两边缝白布条,穿时襟两边的布带系在一起。 亲女,头戴塌头,像两角重叠的口袋扣于头上;身着带襟大孝衣,也有穿对襟孝褂的,白布蒙鞋。儿女们穿孝衣均在腰间扎麻绳,象征披麻。 邯郸县葬礼中的孝男(王自国摄) 邯郸县葬礼中的孝女(王自国摄) 儿媳,头箍孝条,身着孝衣,白布蒙鞋。 侄子、侄女,头箍孝条,孝衣有的如亲生子女,有的略小。 孙子辈戴孝帽。曾孙辈的孝帽基本上与孙子辈的孝帽一样,只是在孝帽顶上缝一块红布头或扎小白兔,腰系红腰带。 穿上孝服后,孝男戴孝帽,孝帽前均系有一纸眼帘;孝女戴送丧兜和纸箍,纸箍下系眼帘;女婿身披一块白布。外人从各人所穿戴之孝服可知其与死者的关系。 用白布蒙鞋的规矩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儿女蒙全鞋,儿媳妇基本也是蒙全鞋,但后跟处留下一条缝。其他人均只蒙鞋尖部分。所谓蒙鞋,是指用线把白布草草缝上去。在冀中一带,亡者儿女以后还要用白布做鞋,一直穿三年。头一双鞋所用的布料不准接头,接了头会接着死家里人。另外,鞋上蒙的白布不准撕,只能使其自动掉下来,说是谁的白布先掉谁最有福。 戴孝、蒙鞋所用白布,均由亡者儿子承担,归服孝者所有。 蔚县披麻戴孝,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在男子后肩膀上披一绺白麻,孝女(儿媳、女儿)披头戴孝,用白线捆左边一绺头发。 戴孝举哀,俗称“开白”。旧时,孝服按中国传统的“五服”规制执行,以亲疏差别,有斩 、齐 、大功、小功、缌麻等5种。斩 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露,服期3年。齐 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3年、1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 细,较小功粗,服期9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服期5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服期3个月。近代尤其是上海开埠以来,传统的“五服”制度逐渐淡化,没有严格的区分。倒是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各地的丧葬习俗也引入上海,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情况。现在一般的情况是:父母亡,子、媳戴重孝;夫亡,妻带重孝;长辈亡,小辈戴重孝;妻亡,夫戴轻孝;平辈亡,一般皆轻孝。重孝的情况也与以往不同,已很少有人真正披麻了,较普遍的是不缝边的白孝带、白衣裤(常见于农村)、白鞋(有时是布鞋上覆盖白布)。 大殓过后,孝子要在灵前穿戴孝衣孝帽,谓之成服或戴孝。古代丧服制度按亲属中辈分的亲疏远近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个等级,谓之“五服”。这5种孝服的款式、穿戴对象及戴孝期限在《礼记?丧服》中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到了近代,戴孝的习俗虽然仍旧流行,但“五服”之制已不像古代那么严格,丧服的种类大为减少。 关中和陕北的丧服,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白裤,头戴2尺长、4寸宽的白布孝条,腰系麻辫,也有穿白布大襟长衫的,缝制时毛茬要露在外面。媳妇和女儿摘掉身上所有的首饰,穿白布长孝衫,头戴白布孝巾,脚穿白鞋。陕北府谷县的孝子,戴白布褶成的圆孝帽,帽前脸部垂一白布条,称“眼纱”,左垂为丧父,右垂为丧母。侄儿以5尺左右长的半幅白布,从头到脚披覆于背,腰系麻绳;女婿穿的孝服与儿子相同,但腰间要系一条拴有红头绳的带子,以区别他是外姓人,不是重孝。外甥、侄、孙的孝服略短,有些地方只在腰间衣服的底部缝一幅白布。陕北延川县一带,四辈人戴红孝帽,以示隔辈。娘舅家的人,不论比死者低多少辈,都戴最轻的孝,其余亲戚只戴孝帽。陕南的孝服,儿子穿扫脚面的白布大襟长孝衫,头缠6尺长的白布孝帕,披覆于背,脚穿白布孝鞋。女儿和媳妇穿大襟短孝衫,头戴白孝布。城固县的丧服,儿子、媳妇、女儿均穿长孝衫,头戴麻冠、脚穿麻鞋。安康市自重孙以下,白布孝帽上要贴一红色“喜”字,表示是“老喜丧”。各地死者的长辈不戴孝,妻死,夫不戴孝,夫死,妻要戴孝,有些地方妻只穿白鞋,作为对丈夫戴孝的标志。儿子、媳妇是重孝,旧时要守孝3年,出嫁的女儿孝期2年,侄儿、侄媳、侄女孝期1年,孙子戴孝百日,但长孙之父如已死亡,则为承重孙,要按子戴孝。女婿于殡葬后即除孝。从前孝子百日内不脱孝服,现在殡葬后便以穿白鞋表示戴孝,儿女的鞋全白,孙子的鞋只在前半截罩一层白布,后半截露出鞋的本色。现在新的丧礼,吊唁者穿黑色或素色衣服,男子左臂佩黑纱,胸前佩白色小纸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披麻戴孝的丧服只在农村有残存,城市已少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